从肝论治髋关节受累的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类自身免疫性炎性疾病,其病程表现多为慢性进展,病变累及部位主要以中轴关节为主,如骶髂关节[1]。病程中可出现多关节炎症性疼痛、活动不利,严重者可导致关节融合而致畸、致残。其中约35~55%的患者在AS发展后可累及髋关节[2],而髋关节受累是AS致残的重要因素。结合其症状体征,可将AS归属于中医学“痹病”、“大偻”等范畴[3]。综合各医家研究,AS病因病机可责之于五脏内伤、外感六淫、痰湿瘀阻等方面,其中与肝、脾、肾关系密切[4]。笔者结合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发现肝与AS的病程发展关系密切,尤其是在对累及髋关节的AS患者治疗中,从肝论治常取得较好疗效。
一、AS的病因病机
西医学认为,AS病因病机复杂,与遗传、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5];中医学则大多认为与先天肾脏不足及督脉亏虚相关。《素问·骨空论篇》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腰痛不可以转摇”,把本病定位在督脉。《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认为本病由于阳气失其卫外功能,寒气侵袭而发病。《圣济总录》曰:“历节风者,由血气衰弱,为风寒所侵,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真邪相搏,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故为历节风也”,《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篇》曰:“若虚则受风,风寒搏于脊膂之筋,冷则挛急,故令背偻”,认为本病因素体气血不足,风寒外邪乘袭,阻滞气血,郁滞经络而发。《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凡人之腰痛,皆脊梁处作痛,此实督脉主之⋯⋯肾虚者,其督脉必虚,是以腰疼”,认为本病与督脉亏虚密切相关。
关于AS病因病机的论述,现代诸多医家亦各有发挥。刘健[6]认为,AS乃因先天脾肾不足,因虚而致实,产生痰浊、瘀血之邪,虚中夹实,痰瘀痹阻而发病。纪伟[7]认为,其乃肾督亏空,并有后天肝脾不足,合痰、瘀等邪痹阻经络而发病。房定亚[8]则认为,AS属于“筋痹”之证,倡导以肝为中心的治疗方案。总结来说,AS与先天肾虚关系密切,而其与肝、脾的关系仍不可忽视。髋关节在中医学被称为“髀枢”、“髀关”、“髀厌”,其位置则如《类经图翼·三卷》所指:“髀厌,捷骨之下为髀厌,即髀枢中也;髀枢,捷骨之下,髀之上曰髀枢,当环跳穴”。阎小萍[9]认为,髋部有足太阳膀胱经经脉、足少阳胆经经脉循行所过,足厥阴肝经经脉亦分布于其周,而从脏腑相关关系来看,膀胱与肾相表里,胆与肝相表里,肾水受到病邪侵袭,而出现腰部转摇不能,且因母病及子,肾水不能生肝木,肝筋失养,或病邪直接侵袭肝木,肝气失疏而致髀枢不利,出现髋关节疼痛不适、活动受限。
二、肝的生理功能特性
1、肝经的循行:
《灵枢·经脉》中提到:“胆足少阳之脉⋯⋯绕毛际,横入髀厌中。⋯⋯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说明胆经其经脉循行穿髋关节而过。而《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即肝经的走行沿着大腿内侧,进入阴毛中,后环绕阴部继而进入腹部,其经别于“毛际”与足少阳胆经相合,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而肝、胆相表里,其经气相通,故髋关节的病变均可从肝经着手论治。李耀辉[10]认为,小腹为元气汇聚之地,肝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元气藉由肝经的走行由任脉、小腹而出,遍及其他经络,故元气濡养周身与肝经循行密切相关(见下图)。
2、肝的作用:
①肝主筋:
AS的病理基础是附着点炎症,以颈、胸、腰椎关节、骶髂关节、髋关节等微动关节为主。中医学认为,肌腱附着点属于“筋”的范畴,“肝主筋”乃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部分。《素问·六节脏象论篇》曰:“肝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说明筋是肝的外延,也是肝经气血是否充盛的外在表现。《灵枢·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说明筋的濡养仰赖于肝的作用,肝将饮食而入胃中之水谷精微向外供给于筋,周身之筋得到肝所供给的水谷精微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若因为各种因素导致肝的功能衰退,则筋的正常生理功能也将受到影响,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所指:“⋯⋯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所以,肝与筋的关系密不可分,与AS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②肝主疏泄,为枢:
肝者,五行属木,木曰曲直,故肝具有舒畅、调达全身气机的作用。《类证治裁》云:“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说明肝“主升、主动”,其升发的特性不受抑制,故周身的气机升降、出入皆有赖于肝气的运动,《证治汇补》提及:“气不周流之关键在于肝气不舒”。而肝在升发气机之时,亦可通降六腑浊气,六腑以降为顺,肝通过升清降浊,实现气机流转,升降自如,为全身气机活动之枢。而髋关节又称为“髀枢”,为肢体活动之“枢”,其受累可责之为肝经枢机不利,经气流转不通。
3、肝肾同源:
肝者五行属木,主藏血,肾者五行属水,主藏精,精之与血同属于阴分,两者关系密不可分。肾为先天之本,内含元阴,藉由五行相生,肾水可生肝木,即肾精可化生肝血,而五脏之阴本为一体,肝阴亦可反哺肾阴,肝血可予滋养肾精,故曰“精血同源”[11]。肾者有主封藏之效,其与肝主疏泄之效协同为用,肝气疏泄可使肾气之封藏有度,肾气封藏可使肝气疏泄有节,两者相互制约,互根互用,使藏、泄的作用均不失其度,故曰“藏泄互用”。而肝主筋,肾主骨,《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筋者皆属于节”,此处“节”指的是“骨节”。筋通过附着于骨节之上,紧密联合,两者协同作用,共同实现正常的生理活动。筋骨除协同作用外,亦有相互制约之效,《灵枢·经脉》曰:“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骨、脉、筋、肉各有其生理分工,筋于其中起到约束骨节的作用,并借此而通利关节。
三、从肝论治髋关节受累的AS
对髋关节受累的AS患者,在临床中我们常从肝经阴阳两个方面论治:阳证(肝经实热证)、阴证(肝经虚寒证),具体方法分述如下。
1、阳证(肝经实热证):
其病程相对较缓,起病较急,进展较快,主要表现为腰背静息痛,双髋关节疼痛,僵滞,甚则活动受限,行走困难,可伴见胸胁、足踝肿痛,胸胁苦满,不思饮食,口苦、咽干等表现。
形体瘦弱者,治宜清肝热、健脾气、舒经络,方予小柴胡汤化裁。药物组成:北柴胡12g、姜半夏10g、黄芩10g、党参10g、炙甘草6g、葛根30g、大枣10g、生姜10g。
形体壮实者,或伴大便坚实难解或上腹部拘急不适等,治宜清肝泻热,方予大柴胡汤化裁。药物组成:柴胡15~20g、黄芩10g、白芍15g、姜半夏10g、枳壳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10g、大黄3~10g。
其内外俱热者,可合用升降散:僵蚕6g、蝉蜕3g、姜黄9g、大黄5g,升降气机,清热通络。
因本病常夹痰瘀,常合用桂枝茯苓丸:桂枝12g、桃仁12g、牡丹皮10g、赤芍10g、茯苓20g,化瘀活血。
2、阴证(肝经虚寒证):
病程相对较长,起病缓慢,除明显髋关节及腰背疼痛僵滞,患者多素体虚弱,劳倦无力,可见胸腹动悸不安,心下痞满,饮食不佳,大便稀溏等症状,治宜温肝经、健脾肾、祛寒湿,方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化裁。药物组成:北柴胡12g、桂枝10g、干姜10g、葛根20g、黄芩10g、牡蛎(先煎)20g、炙甘草6g、狗脊30g、鸡内金6g。
患者因久病入络,多兼有痰瘀痹阻表现,常合用桂枝茯苓丸(药方见上)化裁以活血化瘀。
若患者合并明显腰膝酸软等肾气不足表现,可加李可老中医补肾四味:枸杞子10g、菟丝子10g、淫羊藿10g、补骨脂10g,以补肾壮督,温阳而不燥,滋阴而不腻,以达虚实并治之效。
四、病案举例
1、阳证(肝经实热证):
患者,女,50岁,2019年1月26日就诊。患者反复腰背部、髋部疼痛5年余,夜间疼痛为甚,活动后可缓解,既往某三甲医院确诊为AS。平素口服塞来昔布、来氟米特控制病情,疼痛时有反复,此次因髋部疼痛加重、活动受限就诊。
既往外院髋关节MRI提示双髋关节骨髓水肿。诊时见下腰部刺痛,活动后可缓解,双侧髋关节酸痛,活动受限,双下肢拘紧不利。口干,口苦,纳差,寐差,二便如常。舌黯红,苔白,脉弦涩。腹肌濡软,脐下轻压痛。停经2年余。
查体:脊柱生理曲度正常,全脊柱无侧弯畸形,脊旁肌肉无压痛,枕墙距2cm,胸廓活动度5cm,弯腰指地距30cm,双侧直腿抬高试验(-),双侧“4”字试验(-),双侧髋关节外展外旋内旋及外收外旋时疼痛。
经诊断,建议患者住院予生物制剂治疗,患者拒绝,要求中药口服治疗。考虑肝经实热证,且久病夹瘀,治宜清肝热、健脾气、舒经络,兼化瘀活血,方拟小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化裁。
药物组成:北柴胡12g、黄芩10g、姜半夏10g、党参10g、桂枝16g、茯苓20g、桃仁10g、赤芍药15g、牡丹皮6g、炙甘草10g、葛根20g、威灵仙15g、延胡索15g、徐长卿15g、大枣10g、生姜15g。
此方7剂,每日1剂,水煎内服。联合塞来昔布每次0.2g,每日1次,来氟米特每次10mg,每日2次,口服治疗。患者服药后髋关节疼痛减轻,随后中药方剂以此方为基础加减,髋关节活动已无明显不适,目前病情稳定。
2、阴证(肝经虚寒证):
患者,女,26岁,2019年2月20日就诊。患者反复腰背部疼痛2年余,再发伴左髋疼痛3个月,活动后可缓解,经外院针灸、理疗等治疗无明显好转。查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炎性指标提示升高,骶髂关节MRI提示右侧骶髂、左髋关节骨髓水肿。结合患者病史,考虑诊断为AS。
因患者有生育需求,拒绝口服西药治疗。诊时可见下腰背痛伴僵硬,活动后可减轻,左侧髋关节酸痛,伴胸、腹部轻微胀闷不适。大便每日1次,质稀软、黏滞,排出不畅,小便如常。舌晦红,苔薄白,脉沉细。腹肌柔软,少腹压痛。平素月经周期规律,量少,色暗红,伴行经时小腹刺痛。
查体:脊柱生理曲度正常,全脊柱无侧弯畸形,脊旁肌肉无压痛,枕墙距3cm,胸廓活动度4cm,弯腰指地距10cm,双侧直腿抬高试验(-),右侧“4”字试验(+),左侧“4”字试验(-),左侧髋关节外展外旋内旋及外收外旋时疼痛,无明显活动受限,右侧髋关节查体未见异常体征。
经诊断,考虑肝经虚寒证,并有痰瘀痹阻表现,治宜温肝经、兼脾肾、祛寒湿,兼化瘀活血,方拟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桂枝茯苓丸化裁。
药物组成:北柴胡12g、黄芩10g、党参10g、炮姜10g、牡蛎(先煎)20g、狗脊30g、桂枝12g、茯苓20g、桃仁10g、赤芍药15g、牡丹皮6g、炙甘草5g、怀牛膝15g、酒大黄3g、姜黄10g、木瓜30g。
此方7剂,每日1剂,水煎内服。患者服药后腰背部及髋关节疼痛减轻,随后以此方为基础加减治疗,未服西药,病情稳定。
五、结语
肝与髀枢(髋关节)关系密切,治疗髋关节受累的AS患者,应重视从肝调护,同时结合病情,可肝、脾、肾同治,气血津液合参,或中西医合治,并结合适当锻炼(如八段锦等),健体怡情,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本文作者为福建中医药大学杨伯凌,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邱明山、陈进春。
参考文献:
[1] 北京协和医院. 风湿免疫科诊疗常规[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85.
[2] 刘越, 赵艳梅, 夏群.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3):235-238.
[3] 阎小萍, 张烜, 翁习生. 常见风湿病及相关骨科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
[4] 刘念, 沈嘉艳, 许飞, 等.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诊疗进展[J]. 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7(12):73-76.
[5] 黄烽. 强直性脊柱炎[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9.
[6] 董文哲, 方妍妍, 文建庭, 等. 刘健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总结[J]. 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7(8):47-49.
[7] 孟闯闯, 纪伟. 纪伟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探析[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6):502-505.
[8] 周彩云. 房定亚治疗风湿病传真[M].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22.
[9] 甘晓维. 阎小萍教授辨治强直性脊柱炎经验及髋关节受累影响因素初探[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10] 李耀辉. 浅谈足厥阴肝经的循行特点及其意义[J]. 陕西中医,1997,18(8):354-355.
[11] 李佳, 于澜, 杨晨, 等. 关节筋骨之“肝肾同源”[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8):3360-3362.
强友如有疑问,请在评论区留言。或扫描站点二维码,加入301AS强友微信群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