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手术麻醉意外及并发症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AS)病情发展至晚期,可造成脊柱关节融合及严重驼背畸形,待病情稳定后可行脊椎截骨术矫正驼背,但本病造成脊柱关节的病理生理变化增加了手术麻醉的复杂性。1988~1992年我院为524例AS患者施行脊柱矫形手术,264例为气管内插管麻醉,发生麻醉意外及并发症4例,发生率仅为0.7%,现报告分析如下。

一、病例

1、呼吸道梗阻:

病例1,男,42岁,脊柱前屈60°、颈屈曲15°。快速诱导麻醉下气管内插入国产橡皮导管F36#,翻身前呼吸道阻力突然增大,呼吸机不能切换,改用手控气体仍不能进入。患者面色紫绀,心率增快至120次/分,双肺呼吸音消失,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60%。立即静注氨茶碱250mg、地塞米松10mg,症状未见好转。转动头部位置时气管阻力突然下降,呼吸道梗阻症状消失,即判定为导管口贴气管壁,引起呼吸道梗阻。

2、气管导管脱出:

病例2,男,27岁,脊柱前屈50°、颈屈曲15°。快速诱导麻醉下气管内插管顺利,翻身后见口腔分泌物沿导管流出,20分钟后患者有吞咽反射,闻及口腔内有漏气声。导管向外拉出,胸廓不抬举,即判定为气管导管脱出。拔出导管,面罩加压给氧后,头偏向左侧俯卧位重新插管成功。手术继续进行,术后随访无麻醉并发症。

3、急性肺水肿:

病例3,男,35岁,脊柱前屈100°、颈屈曲20°。肺功能重度限制性通气障碍,清醒表面麻醉下气管内插管吸入麻醉。术毕拔管前有粉红色泡沫样痰从导管内涌出,双肺闻及湿罗音,诊断为急性肺水肿。呼吸机改用控制机械通气,静注吗啡2mg、地塞米松10mg、速尿20mg,吸入95%酒精,施行气管内深吸引等处理。上述症状逐渐减轻,2小时后消失,自主呼吸良好,带导管回病房继续按肺水肿治疗。术后4小时患者完全清醒拔出气管导管,恢复良好。

4、杓状软骨脱位:

病例4,男,38岁,脊柱前屈90°、颈屈曲20°。清醒表面麻醉下3次气管内插管未成功,更换F30#导管后,按压喉头重新插管成功。术后第2天患者自述喉部疼痛伴声音嘶哑,3天后仍未好转。间接喉镜检查发现一侧声带活动受限,杓状软骨红肿突出声门之上,两侧声带不能闭合,诊断为杓状软骨脱位。在局部麻醉下行拨动术,术后第2天声音嘶哑消失,发音正常。

二、讨论

1、呼吸道梗阻:

病例1,颈屈曲畸形,气管也随颈屈曲改变,气管内插管极易造成导管口贴气管壁,形成呼吸道梗阻。一旦发生,多误认为支气管痉挛,给判断和治疗造成错误。因此,为防止导管贴气管壁或扭曲,最好选用质地较硬的气管导管,并在导管斜面处的背侧开口;清醒插管者先翻身调整固定体位后,再行静脉给药麻醉,以避免呼吸道梗阻并发症的发生。

2、气管导管脱出:

病例2,术中发生气管导管脱出,主要原因为麻醉过浅、患者有吞咽反射、或有自主吐管动作。加之分泌物过多,浸湿固定胶布,在螺纹管的重力作用下易发生脱管。因此,对于俯卧位手术患者,麻醉应维持在一定深度;如分泌物过多,应及时追加颠茄类药物;注意气管插管要达到一定深度,气囊要超过声门;螺纹管固定在相应的位置上,拉压复位时注意头部的变动,术中密切观察及时处理。

3、急性肺水肿:

病例3,术后发生急性肺水肿,主要原因为脊柱畸形矫正后腹内压下降,横膈下移,胸内压下降后两肺受压解除,肺血量突然增加,肺血管内压升高,液体自毛细血管渗出至肺间质和肺泡[1]。因此,术前常规让患者作俯卧位适用性训练,每日3次、每次10分钟、连续1周[2];脊柱畸形矫正后加大呼吸机潮气量;注意补液速度,晶胶比例2:1为宜,以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一旦发生肺水肿,应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呼吸机尽早改用控制机械通气,施行气管内深吸引等处理,对改善肺通气、扩大气体交换面积可起到重要作用。

4、杓状软骨脱位:

病例4,气管内插管引起杓状软骨脱位发生率很低,主要由于患者颈屈曲畸形,声门暴露困难,喉镜上提会咽、下压喉头,形成上提与下压相反作用力所致。因此,术前应复习病例及X线片,详细查体对病情充分估计;对于脊柱前屈>60°、颈屈曲>20°患者,应选择清醒表面麻醉下气管内插管;而对于确实难以插管的患者,可借助纤维支气管镜下行气管内插管,也可行逆行插管,可减少麻醉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发生杓状软骨脱位,应尽早复位处理。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401医院麻醉科傅茂梁、申光亮、刘海春、王延文、李宣胜。

参考文献:

[1] 张华云, 刘怀琼. 呼吸道梗阻并发急性肺水肿四例[J]. 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3, 13(1): 73.

[2] 李宣胜, 万年宇. 局麻加腰麻在强直性脊柱炎矫治术中应用[J]. 临床麻醉学杂志, 1989, 5(3): 186.

1 条评论

301AS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