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与脾胃的关系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主要影响中轴关节的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晚期以骨增殖为特点,导致脊柱和骶髂关节不可逆的骨性融合,脊柱活动受限的同时伴随着疼痛和功能丧失[1],我国AS的患病率约为0.3%[2]。中医学认为,AS可归属于“痹病”范畴,古人称之为“大偻”、“骨痹”等,辨证多为本虚标实,即以肾督亏虚为本,风寒湿热为标,因此治法以补肾强督为主[3-4]。
同时中医学也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与AS的发病同样密切相关。《脾胃论》提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但目前脾胃与AS发病之间的关系却较少得到学者关注。因此,本文将从脾胃运化受纳、脾胃主肌肉、脾升胃降、脾胃经筋等观点出发,阐述脾胃与AS发病之间的关系,以期对临床有所指导。
一、脾胃运化受纳,滋养筋骨
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素问·经脉别论篇》曰:“脾气散精⋯⋯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能运化水谷,产生精微,转化为气,通过脾主升的功能,将气上输到上焦,然后通过肺气的宣发,将气散布全身,滋养皮肤、肌肉和骨骼。也正因为脾主运化,是气血精液运化的枢纽,当人体出现筋骨病变时,也就可以依赖该功能,通过运化充足的气血精液,滋养受损的筋骨,促进筋骨的修复与再生。
《灵枢·五味》曰:“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藏六府皆禀气于胃”。说明胃主受纳,是五脏六腑精气之源。《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谨和五味,骨正筋柔⋯⋯如是则骨气以精”。饮食有五味,酸甜苦辣咸,进入胃中,胃能将其受纳腐化,再紧接由脾气转化,从而滋养筋骨以达骨正筋柔。若胃主受纳功能减弱,水谷之物进入人体无法得到充分腐化,气血精液之源受损,则无法拥有充足的养分滋养筋骨。
而且,脾主统血,《金匮要略编注》曰:“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气健旺则能气生有源,气足固摄作用才能健全,从而使血液循脉运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关系紧密。脾胃将水谷之物腐化为气血,同时亦在脾主统血的作用下,将气血养分滋养筋骨。在AS的发病过程中,疼痛、僵直和肿胀为三大主症。疼痛与僵直都是筋骨肉失去濡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不通则痹;而肿胀则是因为“湿盛则肿”,湿性重浊、趋下、黏滞,常与痰瘀凝结,故关节肿胀必见湿邪。若脾胃强盛,受纳运化之力强,则可使疼痛、僵直和肿胀祛除[5-6]。
二、脾胃主肌肉,保护筋骨
《素问·痿论篇》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素问·阳明脉解篇》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可见,脾胃皆主肌肉,肌肉形态功能正常离不开脾胃功能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灵枢·经脉》曰:“肾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肌肉强壮能保护筋骨于内不受外邪,使皮肤坚固,毛发生长良好。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通行旺盛而濡养筋骨皮毛功效更强。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曰:“脾病则四肢不用⋯⋯四肢不得察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可知脾失健运,水谷精微无法到达四肢,经络脉道流行不畅,筋骨肌肉无法得到滋养从而废退失用。AS晚期患者常表现为神疲肢倦,四肢肌肉无力,由此判断AS晚期患者脾胃功能虚弱。倘若脾胃健旺,正气充足而邪不可留,脉道通利,气得以煦,血得以行,筋骨得以滋养,则可使肌肉强壮,保护筋骨。
三、脾升胃降,稳定筋骨
清代叶天士明确提出“脾升胃降”理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代黄元御《四圣心源》曰:“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进一步论述了“脾升胃降”理论。由此可知,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气升清,胃气降浊,五行之土居中起生化枢转之用。
取类比象于人,脾胃居中为其余脏腑之气升降的枢纽,脾助肝肾之气升,胃通心肺之气降;且阴阳二气之中,阳气主升,阴气主降;但阴中含阳,阳中存阴,人体阴阳互根互用,相互制约平衡;故脾为阴脏但其气升清,胃为阳腑但其气降浊。正因为脾升胃降,这样不仅能保证五脏六腑位置的相对稳定,还能保持筋、骨、肉等位置的相对稳定,使其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完成各自的功能。AS晚期患者整个脊柱变形为僵硬弓形,向前屈曲,此即为筋、骨、肉位置发生变化[7]。因而宜顾护中土,使脾升胃降功能稳定,进而稳定脊柱及各关节,避免脊柱关节进一步发生变形。
四、脾胃经筋,连络筋骨
《灵枢·经筋》曰:“足太阴之筋⋯⋯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洛于髀⋯⋯其内者,著于脊”,由此可知足太阴脾经虽然没有直接连络脊柱,但其经筋仍与脊柱和部分关节相连络,故而脾能通过经筋濡养膝关节、股骨和脊柱。《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曰:“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俞即指腧穴,脊柱上有脾脏经络流驻的地方,故而脾与脊柱还能通过腧穴的作用相联系。
《灵枢·经筋》又曰:“足阳明之筋⋯⋯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上结于髀”,由此可见足阳明胃经与脊柱及诸多关节有连络,故而胃也能通过经筋濡养膝关节、股骨和脊柱。
从整体来看,脊柱在人体背部居于中,类比于五行,恰好与五行之中土相合,故脊柱与脾胃对应相关[8]。AS的发病起于腰椎与骶髂关节,继而影响周围关节;而脾胃之经筋与脊柱、股骨等多个关节相连络,脾胃之气能流注其中,因此补益脾胃能促进气血生成,并通过经筋濡养脊柱等关节。
五、谨防“思伤脾”,阻碍“脾升胃降”
由于AS病程漫长和生活经济负担,患者常容易焦虑、抑郁与易怒[9]。《景岳全书·杂证谟·虚损》曰:“脾气结则为噎膈,为呕吐,而饮食不能运;食不运则血气日消,肌肉日削,精神日减,四肢不用”。中医学认为思伤脾,怒伤肝,因此一旦思虑过度,会使气机郁结,阻碍“脾升胃降”功能,致使清气下陷,浊气不降,筋骨肉得不到滋养,体内浊气无法排出,从而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满、四肢乏力等症状。
而怒伤肝,肝气郁结,木盛而克土,本来邪气入侵使得中土不固,土偏弱,此时再增克土之力,使得脾胃更加虚衰。《脾胃论》曰:“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也”。由此可知脾胃虚弱,则元气虚弱,正气不固而外邪难除。所以在AS的治疗过程中,加强心理疏导是必不可少的,消除患者悲观心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增强治疗的依从性,才能逐步恢复患者康复的信心与决心。
六、重视药物毒性,保护脾胃功能
目前,AS治疗一般以长期服用中西药为主。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提到:“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提倡运用虫类药物搜剔络脉、松透病根,故后代医家多用虫类药物治疗顽症沉珂。然而虫类药的药性多燥,多用易造成脾胃阴虚,“是药三分毒”之理不可避免[10-11]。
而西医中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目前治疗AS的一线用药,久服易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并可通过局部和全身作用引起胃肠道损伤。其局部作用主要是通过破坏胃上皮细胞屏障而引起初始的黏膜糜烂;而全身作用则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1、COX-2阻断前列腺素合成,致使消化道失去前列腺素保护,进而造成黏膜损伤。而且,非甾体抗炎药还可削弱胃肠黏膜防御系统,干扰浅表损伤的及时修复,形成溃疡[12]。
所以,使用中西药治疗AS,要谨防其毒性与副作用。在临床使用中药或西药治疗的同时,应注重保护脾胃,顾护中土,并减少药物对肠胃的刺激,降低胃肠道并发症,这样才能保护脾胃功能,使药物吸收更好。
七、小结
综上所述,脾胃为后天之本,与AS发病密切相关。从脾胃入手,辨证论治AS,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中医理论问题,也具有实际的临床价值。其不仅能丰富中医学对AS发病机制的认识,也为中医治疗AS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作者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雷骏轩、黄帆、赵思怡、李翰、叶诗涵、李敏、夏静娴,揭阳市中医院卢晓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郭汝松、范志勇。
参考文献:
[1] Lata M, Hettinghouse AS, Liu CJ. Targeting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s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J]. Ann NY Acad Sci, 2019, 1442(1): 5-16.
[2] 吴珊珊, 段振华, 潘发明. 强直性脊柱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3, 48(8): 988-992.
[3] 王建明, 阎小萍, 王昊, 等. 补肾强督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259例临床研究[J]. 中医杂志, 2006, 47(6): 433-435.
[4] 甘晓维. 阎小萍教授辨治强直性脊柱炎经验及髋关节受累影响因素初探[D].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5] 朱良春.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 14.
[6] 马玉琛. 李东垣“脾胃”与《素问》痹的相关性探析[J].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 2(11): 63-65.
[7] 叶亮, 简润强, 黄勇.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与综合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研究[J]. 新中医, 2018, 50(11): 122-125.
[8] 黄倩怡, 李绘娟, 李玉军. 中医从脾胃看脊柱相关疾病[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26(5): 801-802.
[9] Xu X, Shen B, Zhang A, et 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correlate with disease and quality-of-life parameter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J]. Patient Prefer Adherence, 2016, 20(10): 879-885.
[10] 汪洋, 谢志军, 邵铁娟, 等. 从脾论强直性脊柱炎[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 29(2): 389-391.
[11] 李沛, 潘富伟. 运用李振华教授脾胃学术思想干预强直性脊柱炎发生发展[J].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8, 7(1): 44-46.
[12] Musumba C, Pritchard DM, Pirmohamed M. Review articl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NSAID-induced peptic ulcers[J].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9, 30(6): 517-531.
强友如有疑问,请在评论区留言。或扫描站点二维码,加入301AS强友微信群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