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治疗虹膜炎的方法及护理

虹膜睫状体炎为前部色素膜炎,色素膜由虹膜、睫状体、脉络膜三部分组成,虹膜和睫状体的血液供应同属虹膜大环,故两者经常同时发病,而总称为虹膜睫状体炎[1]。虹膜睫状体炎除外伤、手术、感染等因素外,绝大多数属内源性,仔细询问病史可发现某些全身相关性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AS)、类风湿性关节炎(RA)等风湿免疫性疾病,或溃病性结肠炎、结核病、结节病、尿道炎及性传播性疾病等。

虹膜睫状体炎起病常较急,多表现为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症状多为疼痛、畏光、视力减退等,临床上常见有睫状充血、瞳孔缩小、房水闪光、角膜后沉着物、虹膜粘连等[2]。虹膜炎有许多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失明,若及时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其对症治疗目的在于及时散大瞳孔,防止虹膜后粘连,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迅速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组织破坏。地塞米松为糖皮质激素,具有消炎、抑制免疫等作用,结膜下注射[3]地塞米松是治疗虹膜炎的常用方法,现将其方法及护理介绍如下。

一、球结膜下注射方法

1、物资准备:

准备消毒棉签、消毒眼罩、一次性注射器、胶布、绷带及表面麻醉眼药水,并核对所用药液名称、剂量、有效期及患者姓名。

2、患者准备: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先以0.9%生理盐水冲洗患眼结膜囊,用艾尔凯因滴眼液做表面麻醉2次,间隔约3分钟。

3、注射过程:

用左手拇指以及食指将患者眼睑分开,上睑和下睑分别固定于相应眶缘处,以充分暴露患者的球结膜,嘱患者眼球向上或向下注视,且注视方向与注射部位相反;

右手持注射器,选择充血较轻、血管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注射针头与眼球壁呈10~15°夹角进针,切忌垂直注射,以免误伤眼球,针尖应背离角膜方向,同时要避开患者血管;

针头刺入球结膜或穹窿处时,将球结膜挑起,药液注入球结膜下,针头刺入后注射3分钟,注射量<2毫升;

注射完毕后,患者遵医嘱眼部用药后盖眼罩或绷带包扎。

二、心理护理

虹膜炎的病因主要是抗原体免疫复合物和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性炎症,因而情绪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患者情绪不稳定时,植物性神经就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其中包括瞳孔缩小,睫状肌收缩,进而加重病情,使疼痛加剧。因此,护理人员要将虹膜炎的特征、特点告知患者,要细心耐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说明,能使其配合治疗和护理,并使情绪放松,减少植物神经的功能紊乱。有的患者因害怕复发而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可寻求家属的配合给其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或让以前的此类患者现身说法,讲述他们当初的治疗经过,克服焦虑急躁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同时做好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病因、转归、各项治疗目的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1、消除患者恐惧心理:

焦虑和恐惧时往往使疼痛阈明显降低,而心情愉快则疼痛阈提高,因此对不同的患者应采用不同的语言和方式引导病人心境转移,消除恐惧心理,进而提高疼痛阈。护士应态度和蔼,热情体贴患者,设法让患者身心放松,针对性地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初步了解此项处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注射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安全措施,以消除患者的顾虑,并鼓励其诉说内心的真实感受,使其对眼部注射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交流过程中需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形象比喻来说明,得到患者主动配合。

2、心理暗示减轻疼痛:

消除患者对药物的依赖心理和顾虑心理,利用为患者注射的时间,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患者的病情和所用的药物,讲解疾病的知识和药物的作用,使其自觉坚持治疗。消除患者的紧张、悲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指导患者运用简单的自我放松术,注射后询问患者有何反应,嘱其放松如何进行缓慢有节律的深呼吸,使其在短时间内身心放松,转移注意力。注射过程中,由于表面麻醉作用进针时疼痛并不明显,而推注药物时胀痛最为强烈,利用这一特点对患者进行心理暗示,即在进针后询问患者是否感到疼痛并告知患者注射已经开始,使患者能够耐受进而顺利完成注射。积极的暗示能够有效的改善心身反应,帮助患者克服焦虑、抑郁、恐惧、绝望等情绪。

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主动向患者介绍自己,以亲切礼貌的语言、适当的称呼与患者交谈认真倾听患者的讲述,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并记住患者的姓名,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与配合。对于极度悲观、痛苦的重症患者,要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向其解释治疗疾病时一连续的过程,使其确信在医生和护士的治疗下一定会痊愈。

三、生活护理

嘱患者不要做任何家务劳动,避免看书、看电视、电脑等用眼行为和过度的劳累,充分休息有利于病情好转。为促进炎症消退嘱患者多食富含维生素、纤维类、易消化、高营养的食物,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禁饮酒。

四、讨论

虹膜睫状体炎虽然是可致盲的疾病,但通过及时的抢救治疗与护理是可以治愈的。而治疗中应用球结膜下注射技术,是重要的护理措施,对炎症的消退和视功能恢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门诊治疗对于患者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一个关键性环节,治疗效果与治疗技术、护理技术工作密切相关。门诊的患者总数往往高出住院患者近百倍,由于结膜下注射治疗手段直接,使药物由巩膜渗透入眼内,提高眼内药物浓度以达到治疗效果,见效比较快,因而成为临床应用比较多的眼科护理操作。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操作中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注射前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注射部位以颞下方球结膜为好,由于拉开眼睑时,眼球自然上转,容易暴露,可避免伤及角膜。注射时嘱患者勿转动眼球,针尖斜面朝外,针尖刺入的方向与角膜平行或指向穹隆部,以防刺伤角膜。针头应避开血管,防止结膜下出血。

参考文献:

[1] 赵堪兴,杨培增. 眼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李光辉. 新编眼科临床手册[M]. 北京:金盾出版社,1995:10.

[3] 李淑君,王丽娜,余贵清. 150例球结膜下注射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08,3(7):76-77.

1 条评论

301AS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