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在立夏节气最易发病的原因探讨
本研究随机抽取2010~2011年因强直性脊柱炎(AS)发病入我院治疗的患者60例,统计分析患者的发病时间所处的二十四节气,旨在于获得AS发病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以探讨AS的发病时间与自然节律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显示:60例样本中AS在立夏节气发病的比例最高,占比36.7%。因此得出结论:AS的发病与立夏节气具有相关性。
正文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以中轴关节和肌腱、韧带、骨附着点的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并以炎性腰痛、肌腱端炎和不对称外周关节炎为特点。AS主要累及骶髂关节和脊柱,最终发展为纤维性和骨性强直。中医典籍中并无“强直性脊柱炎”这一现代病名,但早在《黄帝内经》和《金匮要略》就已有与AS相同症状的疾病记载。本病最初隶属于“痹病”范畴,后又将其归属于“龟背风”、“骨痹”、“竹节风”、“顽痹”、“驼背”、“筋痹”、“肾痹”、“腰痹”等,目前中医病名规范为大偻。《黄帝内经》记载:“骨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形象地描述了AS晚期和脊柱强直畸形的状态。我院侯氏(侯丽萍)疗法在AS治疗方面有很大优势,本文仅对AS的发病时间与自然节律变化的相关性做出探讨,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本病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依据。
一、患者资料
随机抽取2010~2011年因AS发病入我院治疗的患者60例,诊断全部符合1984年的纽约诊断标准。其中男性50例,女性10例;年龄15~62岁,平均31.57岁。所有病例均有腰背僵痛,骶髂关节X线检查均符合AS改变。
60例AS患者的发病时间所处的二十四节气,详见表1。
二、统计分析
由表1统计结果显示:60例AS患者在立夏节气发病最多,有22例,占36.7%;其次为芒种节气,有5例,占8.3%。
为进一步推断AS发病是否与二十四节气有关,可用SPSS15.0进行2*2列联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以考察是否具有质的差异性,详见表2。
由表2统计结果得出:有效观测数n=120≥40,且所有理论频数>5,Pearson χ²=13.811,P=0.000,按а=0.01水准拒绝H0,认为立夏和芒种的发病频次在统计学上有差异,故可以确认立夏是AS高发季节。
三、讨论
AS早在古代就有记载,其发病原因不外乎外感和内因两部分。我院侯丽萍院长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本病多起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摄失调,房室不节、惊恐、郁怒、病后失调等,遂致肝肾亏虚,督脉失养,湿毒虫邪乘虚侵袭,深入骨骱、脊柱而发为大偻。其中以内因肾虚为主要病因,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记载:“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可见把AS归纳为五脏痹之肾痹,说明本病与肾虚密切相关。
《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说明自然气候对人体的影响以及与脏腑疾病的关系,提示肾最怕燥热。肾藏精,主生殖,主骨生髓。肾中之精,其性轻灵,为先天之精,秉受于父母,宜封藏起来并使之充实,才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强壮,故肾又称为先天之本、作强(使身体强壮)之官。精属阴,水之性,所以肾中精气最恶燥,燥热可伤精而致肾精亏虚。
立夏节气,是夏季6个节气中的第1个,在每年的公历5月6日前后。此时气温比春季升高,气候逐渐炎热,但是北方天气仍然不够稳定,还会出现阴晴交替、冷暖变化的情况。立夏节气于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如《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即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皆已直立长大。
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农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小麦抽穗扬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若预计未来有温暖但多阴雨的天气,要抓紧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南方的棉花在阴雨连绵或乍暖乍寒的天气条件下,往往会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发,造成大面积的死苗、缺苗,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增温降湿措施,并配合药剂防治,以保全苗争壮苗。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以上皆说明立夏前后,南方总的气候特点是潮湿,北方总的气候特点是燥热。故而自然界在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中,立夏前后是湿热、虫毒为重的时间。同样的,人也是自然界所化生,人体应该适应自然界,侯丽萍则认为湿热、虫毒是发生大偻最重要的致病之邪。肾恶燥,燥热伤肾精引起肾虚骨髓失养,筋挛骨缩,所以立夏前后湿热、虫毒为重,无论南北方气候特点均易致AS诱发或加重。而每年从立夏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夏季五行应于火,火气当令,从五行生克乘侮的角度来看,火克金,此时火旺势必克制金,金生水,金受制约不能生水,必导致水弱,火太过或水不及均是病态,水应肾,故此时肾精不足则易发AS。
人是自然界中气交的产物,必须顺应四时季节气候的变化。人体的许多生理病理变化,都与时间因素有着明显的相关性。众所周知,妇女月经周期与月亮盈亏密切相关;孕妇临产时阵痛,多在深夜子时发生;胃肠道疾病,多发生于夏季;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高峰多集中于冬季;心衰、猝死和脑栓塞等好发于夜晚;肺结核病人盗汗、咯血时间多在傍晚。早在2500年前的《黄帝内经》和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就有了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昼夜节律、七日节律、四季节律以及年节律的论述。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每年3月出生的婴儿神经管缺损发生率明显升高,而消化性溃疡容易在秋冬季发病也已成为常识。
时间医学是现代医学与时间生物学相结合的产物,关于时间医学研究最活跃的是昼夜节律的生理与病理变化,比如清晨6~8时是冠心病、癌症、肺心病等严重疾病患者死亡的高峰期,而晚6~8时是心脏病发作的第二个高峰期,夜间则是脑血栓发病的高峰期。某些药物在一日之内的不同时间服用,其效果也会明显不同,如糖皮质激素一般要求晨8时服用。而血浆皮质醇每日分泌总量、平均浓度及尿中17-甾酮类排泄量呈现秋冬高于春夏的规律,这说明春夏时人体内皮质激素低下,则容易发生风湿病,也佐证了本文观察的立夏前后多发AS的结论具有可靠性。
根据以上探讨,在临床医疗中除按常规考虑六淫、七情及饮食起居、劳逸困顿对人体的影响外,还要了解时间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和辨证用药的关系。通常所说的因时制宜、择时治疗,就是运用时间因素对疾病进行诊治,现代医学称之为时间医学或时间治疗学,已被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逐渐认知和证实,并为临床所用。又如世界上首例试管婴儿的诞生,就是根据母亲子宫内膜功能的时间节律,选择一天中最佳种植时刻,将试管中培育好的受精卵重新送回母亲子宫,从而开创了人类生殖研究史上的奇迹。
四、结语
本文探讨的AS发病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以及AS的发病时间与自然节律变化的相关性,旨在于帮助、指导AS的临床治疗和预防工作,更好的为侯氏理论思想体系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并提醒人们的生活要顺应自然,医者则应做到“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科学的预防AS的发作或病情加重。
本文作者为山西省太原市类风湿病医院王晓慧。
参考文献:
[1] 王淼源. 试析仲景时间医学观[J]. 光明中医, 2001, 16(96): 3-5.
[2] 史桂荣. 试论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学的关系[J]. 中医药导报, 2011, 17(3): 17-18.
[3] 阎星诗, 洪素兰. 中医时间医学研究评述[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4(2): 143-144.
[4] 朱兆桐. 气候与疾病关系探讨[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8, 22(8): 76-77.
[5] 赵树森, 梁光宇, 吴绪祥. 《内经》时间医学探讨[J].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4, 6(2): 28-29.
强友如有疑问,请在评论区留言。或扫描站点二维码,加入301AS强友微信群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