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诱发心功能不全1例报道
患者,男性,46岁,既往患II型糖尿病、糖尿病性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近期因糖尿病性白内障于我科住院治疗,行右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经过顺利,术后视力恢复良好,手术反应轻。术后常规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妥布霉素抗炎,静脉滴注乳糖酸阿奇霉素预防感染,共用药3日,此后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每日4次。
术后第6天,患者右眼前节炎症突然加重,前房内渗出膜形成,瞳孔部分后粘连。给予每日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妥布霉素加强抗炎,同时结膜下注射混合散瞳剂1次,并嘱患者自行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点眼,每小时1次。
术后第11天,患者右眼前节炎症反应未见明显好转。继续上述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夜间胸闷、喘憋、不能平卧等表现。次日患者出现双下肢水肿,经心内科会诊后诊断为“心功能不全”,转入心内科系统治疗4日后,患者全身状况好转出院。
1个月后,患者再次于我科行左眼白内障手术,入院体检全身情况良好,手术方式及术后抗炎治疗同右眼。与上次住院类似,患者左眼术后第4天因前房内渗出膜形成,使用与上次相同方式进行抗炎、散瞳治疗,在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3日后,再次出现“心功能不全”表现并转入心内科治疗。5日后患者全身情况好转,由心内科出院。
讨论
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为复方制剂,是托吡卡胺、去氧肾上腺素的等量混合溶液[1]。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点眼后5~10分钟起效,15~20分钟达到高峰,随后药效逐渐减弱,并于5~10小时恢复至用药前水平。其药物成分中,托吡卡胺为合成的抗胆碱药物,能阻断乙酰胆碱引起的瞳孔括约肌及睫状肌兴奋,从而产生扩瞳及麻痹睫状肌的作用。与其他抗胆碱药物相比,托吡卡胺具有扩瞳作用起效快、睫状肌麻痹作用弱且短暂等特点;且全身副作用罕见,临床以皮肤变态反应较为多见[2]。
而去氧肾上腺素是一种拟交感神经药物,具有明显的血管收缩作用,使用后可以升高动脉血压。临床对其不良反应报道较多,通常表现为血压升高[3]。作为托吡卡胺、去氧肾上腺素的混合制剂,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在临床应用广泛,且药品名称中托比卡胺临床应用相对较为安全,因而容易忽略成分中的去氧肾上腺素对用药患者全身情况的影响。
此例患者第1次右眼术后诱发心功能不全,我科并未考虑到属散瞳药副作用,是因为患者既往有冠心病史,并曾于1年前因冠心病、心功能不全住院治疗,故误考虑此次发病为手术刺激或休息不佳所致。但患者第2次左眼术后同样因频繁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诱发心功能不全,结合其上次治疗过程,推测如果是因手术刺激或静脉输液导致的心功能不全,则应在术后较早期出现,而不应在术后7~11日发生。而患者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频繁点眼3~5日后即出现上述症状,故考虑其心功能不全为频繁使用散瞳剂导致药物经鼻粘膜吸收后蓄积作用所致。既往文献报道,药物于结膜囊点药,经结膜、粘膜吸收的速度几乎与静脉注射接近[4]。患者遵医嘱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点眼后,药物进入泪囊经鼻粘膜大量吸收,药量数日累积后诱发心功能不全。
此病例的治疗过程提示我们,虽然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在临床应用中相对安全,但为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使用前要注意询问病史,有心血管疾患者应慎用;如果必须使用,则应注意控制点药次数。而对于因病情需要用药次数较多的病例,要严密观察患者全身情况,出现原患疾病以外的病症时,须考虑到复方托吡卡胺的不良反应;同时为减少药液进入泪囊经鼻粘膜吸收而诱发全身反应,应参照散瞳剂阿托品滴眼后按压泪囊部2~3分钟。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眼科李真。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 新编药物学. 第15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379.
[2] 凌沛学. 眼科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研究[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302.
[3] 刘翠英. 新福林点眼引起心血管并发症2例[J]. 实用眼科杂志, 1991, 9: 755.
[4] 方严, 胡德瑞. 眼局部应用新福林对心血管系统的严重影响[J]. Jiangsu Journal of Practical Electrocardiology, 2000, 19: 103.
强友如有疑问,请在评论区留言。或扫描站点二维码,加入301AS强友微信群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