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弱型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探讨
本文着重探讨脾胃虚弱型强直性脊柱炎(AS)的形成原因,可归纳为先天不足、药物毒性和情志抑郁三大因素所致。先天不足因素包括素体脾胃虚弱、肾阳虚衰等;药物毒性因素包括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具有明显毒性的藤类、虫类中药等;情志抑郁因素包括因长期患病导致的心理焦虑、烦躁、忧郁及神经失调等。
正文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以骶髂和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现代医学主要按照病程分期予以针对性治疗,并根据不同分期的临床症状将本病划分为急性期、缓解期或早、中、晚期。而中医学则将AS归为骨痹、脊痹、肾痹范畴,在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细分为多种证型,临床出现频次较高的依次是肝肾亏虚证型、湿热证型、肾阳虚证型、寒湿证型、瘀血阻滞证型等[1]。
中医学在以往的AS研究中很少涉及脾胃虚弱这一证型,究其原因可能有三:其一,AS作为一种痹证多被责之于肝肾亏虚,因其症状突出表现为骨、筋的损伤;其二,对于痹证大多数医者以风、寒、湿、热来辨证分型;其三,脾胃虚弱这一临床表现在多数慢性病中经常可见,并无特异性。但笔者在临床中发现,约有70%的AS患者存在或轻或重的腹痛、腹胀、肠鸣、腹泻、完谷不化或大便黏腻不爽、面色无华、神疲倦怠、纳呆、羸弱等脾胃虚弱症状,并且与AS的关节疼痛、僵硬等症状互相影响,缠绵难愈。
脾胃虚弱型AS的主要临床特点为:无明显的诱发因素,症状存在于AS病程各期,且易反复发作。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如果脾胃功能受到损害,则气血化生无源,正气不足无力抗邪,则疾病很难迅速改善,甚至还会加重。此外,大部分药物主要通过胃肠吸收,如果脾胃功能受损,药物的吸收也必将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能否在治疗AS的同时兼顾避免脾胃功能受损是取效的重要一步。现将脾胃虚弱型AS的病因阐述如下。
一、先天不足因素
AS患者素体脾胃虚弱,加之先天禀赋不足,肾阳虚衰,易致脾失温煦,运化失司,则水谷的纳入与胃的腐熟功能受到影响。脾虚升清无力,胃之通降失常,则清者不能上输于肺,浊者不能下注于小肠,“清气在下,则生飨泄”,症见面色萎黄、自汗、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甚至羸弱,大便溏软,苔薄白,脉细。此外,后天之本匮乏,无以滋养先天则肾阳虚日渐加重,从而相互影响,疾病康复缓慢。
二、药物毒性因素
1、西药毒性:
临床治疗AS的药物包括西药、中药及诸多中成药。西药中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能迅速改善AS患者的腰背痛和发僵感,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使其成为治疗AS的一线药物。最近研究显示,65~83%的AS患者在服用NSAIDs[2]。但长期服用NSAIDs可引起胃肠道损害,轻者可见腹痛、腹胀、嗳气、泛酸、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不良症,严重者可发生胃出血和胃穿孔等并发症。
2、中药及中成药毒性:
近年来,有关中药及中成药在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报道增多。实际上,药物在中医学典籍中多数是有“毒”的。此之“毒”,既包括药物的毒性,也包括了药物性味的偏颇。中医的治病原理,即以药物性味的偏颇来扶正因邪气所致的人体气血阴阳失衡,治疗AS同样也是此理。故以下两点值得重视:
其一,AS是一种慢性病,需长期服药,然久服中药,容易造成脏气偏胜。正如金代张从正《儒门事亲》所述:“凡药皆毒也,非止大毒、小毒之谓毒。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气增而久,夭之由也”。该论述既指出了药物的弊端,任何药物都有利、弊两方面;又指出久服中药,必致脏气偏胜,脏气偏胜则出现不良反应,甚至成为“药邪”。
其二,治疗AS的中药很多是藤类、虫类药,有明显的毒性。因此在治疗AS时,多数医家都能够严格掌握好剂量和疗程,做到“中病即止”。这样就可以避免或减轻药物不良反应,降低对脾胃功能的伤害。然而仍有人滥用中药,损伤了患者的脾胃功能,导致脾胃虚弱,出现纳呆、腹胀、泄泻、恶心等不良反应,反而加重了病情。
三、情志抑郁因素
中医学认为,正常的情绪变化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影响,但情志抑郁则可直接损害相对应的脏腑及其功能。AS是一种慢性病,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且易反复发作,因此极易引起患者的心理波动,产生焦虑、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并且可以长期存在。有调查显示[3]约43%的AS患者具有焦虑抑郁症状,而这些情绪变化与中医的“思”相对应。脾主思,思虑过度,忧思日久,则直接损伤脾土或引起脾气郁结,导致脾脏功能受损。主要表现为脾运化无力、胃受纳腐熟失职,患者出现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甚至泄泻或便秘等症状。
现代医学则认为,胃肠运动除了通过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进行调节外,还有种类繁多的脑肠肽从中枢、外周神经调节着肠胃的运动功能。至少有20余种脑肠肽的存在反映了胃肠系统和神经系统在起源上的内在联系,正是这种联系和脑内存在高浓度脑肠肽的事实,可以确定脑肠肽不仅从外周神经广泛调节着胃肠道的各种功能,并且从中枢神经也参与对胃肠道生理活动的调节。因而,过度的脑力劳动、精神过于集中或紧张,不仅作用于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并且也可能直接作用于肠神经,从而使脑肠肽及消化道黏膜免疫系统发生改变,消化系统功能减弱,出现不思饮食或纳食减少等不良症状。
本文作者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鲁士友、杨继国、张建英、崇桂琴,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宿艳。
参考文献:
[1] 张显彬, 王海隆.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分型文献分析[J]. 湖南中医杂志, 2006, 22(6): 71.
[2] 黄烽. 应重视非甾体抗炎药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价值[J].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06, 6: 1.
[3] 连晓凤, 唐跃琼, 张闯.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0例抑郁情况调查[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 20(12): 39.
强友如有疑问,请在评论区留言。或扫描站点二维码,加入301AS强友微信群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