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活寄生汤辨证加减治疗痹证的临床经验

独活寄生汤是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的主要方剂之一,常用于治疗痹证日久、正虚邪实者。笔者在临床中除了将本方用于上述病症之外,还治疗外感、内伤。凡在人体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的情况下,感受风、寒、湿三气而形成的以肌肉、筋骨、关节等处的疼痛、酸楚、麻木为主要特征的病症,用本方加减治疗,均收到满意的效果。

一、痹证的病因病机

痹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痹”,是指机体某个部位的闭塞而引起的疾病;狭义的“”,即本文所讲的是指人体肌表经遭受风、寒、湿邪侵袭后,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重著、麻木以及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关于痹证的病因病机,古人早有论述。刘河间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皆因体虚,受风寒湿而成痹”,即指出痹症是由于素体虚弱,营卫不固,复感风寒湿邪,流注经络关节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关节活动失灵而形成的。由此看出,正气虚弱是痹证形成之内因,即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腠,其气义虚”。

此外,风寒湿三气是形成痹证的主要外因,但三者并非相等侵入人体,而有偏轻偏重之异,所以痹证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如其风邪重者,疼痛游走不定,因风邪善行而数变;其寒邪重者,疼痛剧烈,甚则痛如锥刺,是寒凝而不散之故;其湿气重者,四肢麻木不仁重著不移,是湿邪粘滞不去,流注肌肉关节。也有三者同时出现,但其中有轻重之差异;也有二邪为病者,如寒湿痹,患者感受寒湿而天风,所以其症状只有疼痛重者而无走串的感觉。既此二者为病,寒湿也不相等,也要分析其偏胜的程度,而再定应用之方剂为宜,余者类推。

二、独活寄生汤的功能主治

在治疗上,临床治疗痹症的方剂很多,如以关节疼痛淤走不定为主的行痹,用防风汤;疼痛较著,痛有定处,遇寒痛增的痛痹,用乌天汤;疼痛重著,痛有定处,手足沉重的着痹,用莘茨仁汤;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利,出现功能障碍或关节周围结节,皮下淤斑的淤痹,用桃红汤等。

在临床上,笔者常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上述此类疾病。经过几年的临床观察,此方确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之功,尤适用于痹症日久,正虚邪实者。

独活寄生汤组成:

主药:独活、秦艽、防风,祛风湿,止痹痛;

辅药:杜仲、牛膝、寄生,补肝肾,兼祛风湿;

佐药:人参、茯苓、甘草,补脾益气;地黄、白芍、当归、川芎,养血和营;

使药:细辛散寒,搜风止痛;肉桂散寒,温通血脉。

注意:本方孕妇忌服,以及非本方适用范围者均不能用。

三、独活寄生汤的功能特点

在临床上如何应用独活寄生汤呢?首先要了解本方的功能特点:

在配伍上,祛邪同时,注意扶正,标本兼顾;

在功能性味和用量比重上,即或有所出入,也不至于有较大的反应,而对体虚者无副作用又比较安全,但必须掌握本方的治疗范围和主要药物。如独活、秦艽、防风可祛风湿,止痹痛;杜仲、牛膝、寄生可补其肝肾;人参、茯苓、甘草可补脾益气;地黄、白芍、当归、川芎可养血和营等;

对于素体阳亢,内有蕴热,感受外邪,邪从热化,或痹症日久,蕴而化热而表现为热痹者忌用本方。

四、临床辨证加减用药

临床处方中,笔者认为细辛、防风、秦艽是必用之品。因为细辛通阴阳,解痹止痛效果好。酸麻重而痛微者,其量宜小;痛甚者,用量宜大。细辛少量则温经,多则镇痛之功效著。又古人有“细辛不过钱”之说,故散剂、酒剂当慎用;水煎必要时用量可适当加大,但须与群药同煎,切忌后下。此外,处方中防风、秦艽虽辛散而不燥,“风药中之润剂”。

因风为百痛之长,六淫之首,诸邪大都挟风袭人,故治疗痹症时,还可加入荆荠、白芷等疏风之品。又李中梓曾说:“治疗行痹者疏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临床选药时,对于久痹出现关节肿大,功能障碍,属久病邪气深入且淤较重的剧痛者,还应该适当加入姜黄、赤芍、鸡血藤、红花、桃仁、乳香、没药等活血养血之品,甚者加地龙、穿山甲、王不留行、白花蛇、全蝎、土鳖虫等,此乃强力必冲走串通用之剂。

此外,临床应用独活寄生汤治疗痹症时,还用加入“引经药”常可提高疗效。如上半身或上肢疾患选加羌活、桑枝;下半身或下肢疾患选加独活、防己、木瓜;腰膝痛加牛膝、寄生、川断、虎骨;一身尽痛加威灵仙、秦艽、生姜;周身关节疼痛加伸筋草、海风藤、穿山龙、路路通。

五、小结

总之,痹症是在人体正气虚弱的情况下,感受风寒湿三邪所致。故在治疗上,应在祛邪的同时,注意扶正,标本兼顾,药物随症加减。

附图:《独活寄生汤》方解

本文作者为新疆米泉市中医院内科常忠生、李彦军。

1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