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并非“骨痹”,而是“肝邪”

本文根据祖国传统医学中对于强直性脊柱炎发病原因及致病机理的相关立论,分析强直性脊柱炎的发展演变过程,并结合现代医学特别是免疫学的发展及认识,旨在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属性。笔者认为祖国传统医学中对于强直性脊柱炎属“骨痹”范畴的相关立论尚有诸多不当之处,而属“肝邪”范畴则更为恰当。

正文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属“骨痹”范畴。《黄帝内经》云:“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尻以代踵,脊以代头[1]。此观点不仅较为明确的提出了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机理,而且形象的描绘出了强直性脊柱炎的晚期表现。两千余年来历代医家均以此为本,以“腰痛治肾”为依据且多有论述。如明代张介宾曰:“腰痛症,凡悠悠戚戚,屡发不已者,肾之虚也,最宜以培补肾气为主[2]”。

但另一方面,祖国传统医学未能对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过程及变化进行深入探讨和发现,以致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未能获得更有效的突破,使之成为一种古老的现代疑难病症。笔者根据祖国传统医学中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立论及本病的发展演变过程,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及认识,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并非“骨痹”范畴,本病治疗以“肾气”为主的观点也有不当之处。

一、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年龄不支持“骨痹”论

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16~30岁,40岁以上发病者少见。《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亘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状;五八,肾气衰,发坠齿槁[3]”。此观点说明16~30岁是人体精力最充沛,“肾气”最充盈、最旺盛的阶段,40岁以后“肾气”才逐渐衰退。因此,强直性脊柱炎的集中发病年龄即已不能支持“肾气”虚弱的立论,强直性脊柱炎也并非“骨痹”范畴。

二、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过程支持“肝邪”论

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是渐进性的,或由中轴型的脊柱起病,或由外周型的增殖性肉芽组织滑膜炎开始,逐渐发展形成关节囊、韧带的变性及骨化,最后由关节的纤维僵直发展成骨性融合[1],即“由筋致骨”的病变过程。而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肝为魂之处,血之臧,筋之宗,肝开窍于目,主筋。因此,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应属“肝邪”则更为恰当,而并非“骨痹范畴

三、现代免疫学观点进一步支持“肝邪”论

从现代医学特别是免疫学的发展来看,多数学者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脊柱关节病。并且发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除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不大外,其他的免疫学指标如免疫球蛋白、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等均参与了免疫过程[4]。还有研究发现,HLA-B27相关性反应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与HLA-B27阳性相关外,还与某些细胞内寄生菌的感染诱发紧密相关。由此提出了HLA-B27为T淋巴细胞的免疫反应提供攻击目标,以及HLA-B27促使病原菌在机体组织包括滑膜中持续存在等强直性脊柱炎致病假说[5]。

总之,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免疫性疾病。而从肝脏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来讲,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可纳入祖国传统医学中的“肝气”范畴。肝脏是人体最大、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也是人体最重要的“化工厂”。它在维护机体的健康、抗击病菌等的侵袭、调节机体的动态平衡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免疫识别和免疫应答方面更是处于“领袖”地位。因此,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体“肝气”正常与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并非“骨痹”,而是“肝邪”。

本文作者为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博爱医院风湿科端木庆。

参考文献:

[1] 王兆铭. 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M]. 北京: 中国古籍出版社, 1997: 145-146.

[2] 张介宾. 景岳全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248-249.

[3] 印会河, 张伯纳. 中医基础理论[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 40.

[4] 赵驻军, 颉玉欣, 汤慧华, 等. 强直性脊炎患者临床免疫指标分析[J]. 风湿病学杂志, 1996, 1(2): 65.

[5] 黄烽, 李胜光, 余得恩. HLA-B27相关性反应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1998, 2(3): 171.

文章标签 :,
1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