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寒、凉、温、热四性及其临床药理作用
中药治疗疾病归根结底在于“以偏纠偏”,即用药物气味之性来正脏腑阴阳气血之偏,比如利用中药四性来纠正人体病理状态下的寒热虚实之偏,利用中药五味来纠正脏腑的苦欲之偏[1]。这里的中药四性即指药材具有寒、凉、温、热四种不同的药性,另有平性一说,并将大寒、寒、微寒均归于寒,将大热、热均归于热。中药药性反映了药材对于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因而不同药性的中药可通过调节机体寒热变化来纠正人体阴阳盛衰。中药四性是中药理论的重要核心内容,是说明中药作用性质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旨在于进一步研究中药寒、凉、温、热四性及其临床药理作用,现综述如下。
一、寒凉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
1、寒凉药物的抗菌、抗真菌作用:
传统中医学并无细菌、真菌感染这一类现代医学的文字记载[2],但在寒、气、戾、毒、湿以及热(火)邪等导致伤寒、时病中就已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细菌、真菌感染的相关内容。临床治疗对毒、热(火)邪所致的伤寒、时病,可多应用寒凉药物,有助于清热解毒。
2、寒凉药物的解热作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有关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则记载。现代药理实验发现,寒凉药物能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减少下丘脑5-羟色胺水平,减少下丘脑环磷酸腺苷水平,从而减少体温调节中枢钠离子与钙离子的比值,达到有效解热的目的。
3、寒凉药物的利尿作用:
寒凉属阴,主沉降,故可通利水道,起到良好的利尿作用,如滑石、车前子、茵陈、泽泻等都具有利尿作用。《中药学》收录了12味利尿通淋药物,其中10味药物属寒性,1味属凉性,1味属平性。
4、寒凉药物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
现代药理实验显示,部分寒凉药物能对中枢神经起到抑制作用,可导致失眠。但《中药学》有关安眠类药物中,磁石、朱砂两味药材属寒凉性,其余药物皆性温平。研究发现,在具有镇静作用的100多种中药中,应用最频繁的多属养心安神药物,多为温性或平性。
二、温热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
1、温热药物的安神催眠作用:
失眠的常见病机有肝气郁结、心肾不交、心脾两虚、血瘀、痰饮及血虚等。《金匮要略》曰:“病痰饮者,需用温药和之”[3]。瘀血时可使用温热药,以促进气血流动;心脾两虚时,可使用归脾汤,此方药性偏温热;肝气郁结时,宜用性偏于温热的辛香流动之品,以舒畅气机,故安神催眠药物多温热。
2、温热药物的镇痛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不通则痛,寒邪凝滞则主痛。温热药物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的作用,故可散寒止痛,适应证为冷痛或寒性疼痛,如藁本、荆芥、桂枝、麻黄等均可发挥镇痛作用。
3、温热药物的平喘祛痰作用:
有关研究[4]发现,哮喘的病理机制是痰饮,其病理特点是寒(即虚寒与寒邪),临床治疗多温阳抗寒、温肺驱寒、燥湿化痰,以起到平喘、祛痰的作用。温热性药物,如白前、紫菀、紫苏、麻黄等均可发挥良好的平喘、祛痰作用。
4、温热药物的抗消化性溃疡作用:
消化性溃疡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有学者提出,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为寒、湿,寒可伤阳,湿可阻阳,寒凝可致气滞,气滞可致疼痛。张仲景的诸多方药,如小建中汤、吴茱萸汤、附子粳米汤、大建中汤等温热类处方,均为后世胃脘痛治疗的常用方剂,故其可理气止痛、温肝暖脾、温中补虚。
5、温热药物的抗凝血作用:
血得热方行,遇寒则凝,故温热药物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抗凝血的作用。
6、温热药物的抗疲劳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疲劳的基本病机可概括为虚、郁,病位以脾、肝为主。肝郁气滞可使脾胃失和;脾主运化水湿,主肌肉四肢,若脾运失和可使生化无权,进而导致四肢肌肉无力,致使五脏六腑失养。肝喜疏达,而脾喜升燥,故适合使用温热药物,以升脾疏肝,调和气机,健脾和胃,滋养肌肉筋膜,濡养脏腑,进而起到抗疲劳的作用。
7、温热药物的抗缺氧作用:
缺氧对线粒体的氧化呼吸功能有一定影响,进而妨碍对机体的能量供应。温热药物能增强机体能量的代谢,使机体可以充分利用能量物质,有效维持机体在缺氧状态下的基本能量代谢,进而起到抗缺氧的作用。
8、温热药物的益智作用:
中医学研究认为,脑为元神之府,其智能主要以神、气、精为基础,与脾、肾、心相关。心气血不足时,可致肾精气亏损,脑髓海失充,导致记忆力衰退,影响智力。部分温热药物存在补益作用,可以补阳、补气、补血,进而调动全身五脏六腑之精气,上行可至头,以充养脑髓,主神明,提高记忆力,改善智力。通常认为儿茶酚胺类递质对记忆有利,但中枢5-羟色胺水平升高将造成记忆力减退;而药理实验发现温热性药物能对下丘脑5-羟色胺的释放产生抑制作用,进而增强多巴胺的释放。温性药物如鹿茸、核桃仁、石菖蒲、益智仁、远志等均可发挥良好的益智作用。此外,还有中医理论认为,脾主智,益智则需健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以升为健。脾属湿土,其生理特性为喜燥恶湿,适合选用温热性药物,以升举脾气,健运脾土,以达到益智的目的。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中药寒、凉、温、热四性及其临床药理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明确了中药四性的理论概念,并为指导合理有效地应用中药组分、组分配伍提供了有力依据。但本药理作用研究范围较小,亦不够完善,中药药性标定尚存在一些混乱性,还无法全面地论述中药四性及其临床药理作用。因此,在今后的相关研究工作中应逐步深入,不断完善,以期为临床治疗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作者为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张帆。
附表:中药药性分类
参考文献:
[1] 杨波, 周扬, 王振国. 中药四性与物质成分相关性的研究现状[J]. 辽宁中医杂志, 2011, 36(11): 1878-1879.
[2] 胡育筑, 郭环娟, 王志群, 等. 中药四性和微量元素含量关系的初步研究[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11, 23(6): 348-353.
[3] 欧阳兵, 王振国, 李峰, 等. 中药四性“性—效—物质三元论”假说及其论证[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2(3): 182-183.
[4] 祁俊生, 徐辉碧, 周井炎, 等. 中药方剂中微量元素与四性关系的研究[J]. 分析科学学报, 2011, 14(4): 283-287.
强友如有疑问,请在评论区留言。或扫描站点二维码,加入301AS强友微信群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