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那西普逐步减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强直性脊柱炎(AS)治疗的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26例采用依那西普逐步减量治疗方式,对照组26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Bath-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AS功能指数(BASFI)、腰部晨僵时间等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而两组患者在用药安全性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由此推测:逐步减少依那西普的使用剂量,也能够有效缓解AS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身体运动能力,该治疗方式所获得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药物治疗方式,且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小;同时考虑到经济因素,该治疗方式具有极强的可行性。
正文
依那西普是一种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受体和抗体相结合的蛋白质,其作为一种生物制剂通过靶向治疗影响AS发病的关键环节[1],最终有效发挥抗炎和抗滑膜增殖作用。本文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AS治疗的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疗效差异显著,具体情况现报道如下。
一、研究对象
1、患者资料:
本研究患者共计52例,均为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AS治疗的患者,其中男38例,女14例;年龄18~52岁,平均30.6±2.5岁;病程5个月~23年,平均8.9±0.4年。
本研究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26例采用依那西普逐步减量治疗方式,对照组26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方式,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较性。
2、纳入标准:
本研究52例患者经诊断后均符合美国相关医疗协会关于AS的诊断标准,且肝肾功能较为正常,不存在磺胺类药物过敏现象,也签署了病情知情同意书。
3、排除标准:
本研究完全排除存在结核感染、乙型肝炎、急性感染性疾病、心脏功能不全、消化系统溃疡、慢性肾炎以及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患者。
二、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非甾体抗炎药进行基础性治疗,即口服美洛昔康缓释片7.5mg/次、2次/天;或口服塞来昔布胶囊200mg/次、2次/天。
观察组患者除上述基础性治疗外,加用依那西普进行治疗,第1~4周使用标准剂量,即皮下注射25mg,每周1次;第5~8周剂量减半,即皮下注射12.5mg,每周1次;第9~12周皮下注射12.5mg,周期拉长至每10天1次。在每次复诊过程中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停用非甾体抗炎药。
对照组患者除上述基础性治疗外,加服柳氮磺吡啶进行治疗,口服0.75g/次、3次/天。在治疗过程中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至少5周,柳氮磺吡啶至少3个月。
三、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Bath-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AS功能指数(BASFI)、腰部晨僵时间等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患者治疗后是否有感染及药物毒性反应等不良症状。
四、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χ²检验;计数资料采用P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五、结果
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Bath-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AS功能指数(BASFI)、腰部晨僵时间等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1。
2、两组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对比:
观察组有5例(19.23%)患者出现不良症状,对照组有4例(15.38%)患者出现不良症状,经过治疗后均康复出院,两组患者在用药安全性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2。
六、讨论
AS病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不断加重,其病变部位主要包括脊柱小关节、骶髂关节以及髋关节等。AS的主要病理表现为软骨囊性病变、增生性反应、浸润性骨质破坏以及纤维性或骨性强直[2]。对于AS应及早进行治疗,否则随着病情的持续发展会使得患者关节功能出现诸多障碍,倘若出现脊柱竹节样病变、骶髂关节融合以及髋关节病变等多种严重症状,将会使得上述关节出现不可逆转性破坏,致使患者残疾。AS多发于青少年,在传统治疗过程中往往对脊柱中轴关节较为关注,但对于AS的外周关节病变却比较忽视。其实,大约24~75%的患者可能并发外周关节病变,其中发病率最高的是髋关节。而髋关节病变由于其早期发病症状不明显,往往会被忽视,从而出现严重的髋关节损伤。AS相关性髋关节病变形成的方式为滑膜炎症,使得关节软骨以及股骨头损伤,关节间隙窄化,最终造成关节功能障碍性残疾,因此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应当以关节滑膜炎症控制为主。
在AS疾病的实际治疗过程中,虽然传统的抗风湿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以及缓解病情抗风湿药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认可,但是仍有大量患者在实际治疗中效果不够理想。根据当前研究发现,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这类炎症细胞因子可诱发全身性炎症反应。而依那西普作为一种重组可溶性受体蛋白,能够与血浆中可溶性的TNF-α和细胞膜表面的TNF-α高亲和结合并中和其作用,使TNF-α的生物活性丧失,从而抑制TNF-α介导的异常免疫反应及炎症过程。当前,借助依那西普治疗AS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等多种风湿性疾病已经获得了极好的临床认可,同时它也是一种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升患者实际生活质量的安全性药物。
根据国内外研究发现,借助两种非甾体抗炎药治疗AS并没有获得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提升,且相关不良反应增加。因此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应及时加入TNF-α抑制剂。采用标准剂量的依那西普治疗急性AS,能够有效控制炎症,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然而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分析,虽然依那西普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长期应用往往会增加患者的结核及真菌感染机会,进而诱发淋巴增殖性疾病、脱髓鞘病变、狼疮样综合征以及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血管炎等多种疾病。
根据本研究分析可以发现,使用标准剂量的依那西普治疗4周后,若于第5~12周将剂量减少一半,或注射周期拉长,其实际治疗效果并没有发生变化。此外,考虑到依那西普的不良反应和经济因素,该治疗方式具有极强的可行性。虽然当前临床研究尚未对依那西普的用药剂量形成统一性意见,但本研究已经为该种药物的实际使用提供了相关数据。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Bath-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AS功能指数(BASFI)、腰部晨僵时间等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患者在用药安全性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以看出,依那西普逐步减量治疗也能够有效缓解AS患者的临床症状,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柳氮磺吡啶等常规药物治疗方式。
七、小结
综上所述,逐步减少依那西普的使用剂量,也能够有效缓解AS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身体运动能力,该治疗方式所获得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药物治疗方式,且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小;同时考虑到经济因素,该治疗方式具有极强的可行性。
本文作者为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周辉、邹国盛、朱新昌、周荷盈。
参考文献:
[1] 吴春玲, 杨娉婷, 刘海娜, 等. 依那西普联合来氟米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24): 2754-2757.
[2] 马丽, 王冬雪, 吴东海. 依那西普对难治性强直性脊柱炎相关髋关节病变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2, 5(6): 25-28.
强友如有疑问,请在评论区留言。或扫描站点二维码,加入301AS强友微信群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