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强直性脊柱炎(AS)是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中轴关节,以骶髂关节炎和附着点炎为特征,也可累及外周关节,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均未完全阐明。AS患者脊柱、胸廓及外周关节可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或躯体功能障碍,躯体活动能力亦可能下降。而脊柱的骨性强直和髋关节的活动障碍是AS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不仅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而且影响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角色承担能力、心理状态和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等[1]。

目前AS尚无根治方法及特效药物,而保持脊柱及外周关节功能对保证患者生活质量极为重要。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运动疗法对减少或防止畸形和残疾极为重要[2-3]。ASAS/EULAR工作组建议非药物治疗可以包括教育、锻炼和理疗,可以贯穿于治疗的整个过程中,而运动似乎发挥更重要的作用[4]。运动疗法是以徒手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伤、病、残患者,恢复或改善功能障碍的方法。已有多项运动疗法对AS患者关节功能影响的研究证实,在药物治疗控制病情的基础上,运动疗法在AS患者的治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进行规律的关节功能训练,AS患者会留下较为严重的关节功能障碍后遗症,尤其是脊柱功能障碍,造成终身残疾[5]。大多数患者为了避免疼痛,常常使病变的关节处于完全或基本不活动状态,加重关节的僵直以致影响机体的运动功能[1]。而早期腰背活动受限、腰部僵硬多可逆,晚期病情难以逆转,故运动疗法的早期介入十分关键,常常有着药物、理疗等无法替代的作用[6-8]。在药物治疗明显缓解疼痛的前提下,早期有效的运动疗法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预防或减轻畸形、强直,保护和恢复患者已受损的各种功能活动,提高其活动能力,改善心理障碍及社交障碍,从而保存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能力,防止残疾的发生或减轻患者的致残程度。笔者对近年AS运动疗法的有关文献进行学习后,结合临床实践,现将文献内容大致归纳如下。

一、运动训练的作用

运动可促进全身和局部关节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消退,可缓解疼痛,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加速组织的再生能力;

运动可牵伸关节囊和韧带,松解关节粘连,增强组织的柔韧性和顺应性,提高脊柱及四肢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减轻晨僵症状,防止关节短缩,预防或延缓畸形的发生;

通过肌力训练,可提高腹直肌、腰背肌和肩带肌的肌力,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防止肌肉萎缩,从而恢复肌肉关节的正常功能,改善受累关节的活动度;

运动训练充分发挥膈肌和肋间肌对胸廓呼吸功能的代偿作用,同时加强训练胸式呼吸可改善肋椎关节的活动功能,提高胸廓活动度;

适度的运动可维持骨密度和强度,防止骨质疏松;

长期规律的运动训练及提高全身耐力运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规律的运动训练培养患者科学锻炼的意识,调动患者治疗疾病的积极性,增强患者对疾病康复的信心[5,6,9-12]。

二、运动训练效果评估

运动训练的效果评估包括枕墙距、指地距、Schöber试验腰椎活动度、胸廓活动度、AS度量指数(BASMI)、AS功能指数(BASFI)、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13]以及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力评定[14-15]等检测方法。

三、主动运动的训练方法

1、肌力训练:

AS患者需要训练的肌肉有腹直肌、腰背肌和侧腰肌群以及膈肌和肋间肌等。通过锻炼腹直肌,患者的腹部肌肉及腰椎得到充分的活动和松弛;竖脊肌被拉伸和松弛,整个脊柱得到最大程度的矫正;腰背肌的训练使腰背肌得到松弛和收缩,提高其肌力,同时使颈椎和腰椎得到锻炼,改善颈椎和腰椎的活动功能;通过深呼吸运动、胸式呼吸可以使膈肌和肋间肌得到锻炼,从而提高患者的胸廓活动度,改善心肺功能[16]。

训练方式以辅助主动运动、主动运动、抗阻力主动运动、等长运动为主,根据患者关节活动受累程度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不同方式。每个动作持续2~3秒,每个动作重复10次为1组,每组进行2~3次,达到肌肉不同程度的收缩,来实现肌力训练。

2、关节活动度训练:

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应在疼痛可以忍受的情况下,尽量活动至最大范围,循序渐进、长期规律运动会使关节的活动范围达到或接近正常[17]。

①脊柱关节:

脊柱以颈椎和腰椎的关节活动受累多见。要达到颈、腰椎的关节活动度训练效果,可主动进行屈伸、侧弯和旋转运动,动作应缓慢、柔和;可在牵伸关节的同时进行颈、腰椎的各向运动,以达到脊柱活动度的训练;也可在仰卧位下,用双脚和头部做支点,腰部用力向上挺;飞燕点水法、转体运动、后踢腿运动也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腰椎活动度。

②髋关节:

髋关节的活动可部分代偿腰椎功能,也应着重加强[12]。髋关节的活动度训练,除主动进行髋关节的六向运动(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外,可先牵伸髋关节,增大关节间隙后再进行训练;也可在水中运动,有文献报道,药物联合水疗比单用药物效果好,可以利用水的浮力,在减轻关节负重的条件下进行运动训练,达到增加髋关节活动度的目的[13]。

③胸廓关节:

胸廓关节活动度训练分为深呼吸运动和扩胸运动,两者配合可同时进行。做深呼吸运动,可以通过吹蜡烛、吹气球的方式,同时进行扩胸运动,最好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结合交替进行,以增大胸廓活动范围,改善心肺功能,同时促进胃肠蠕动;扩胸运动,要配合上肢运动,患者靠墙站立,收腹挺胸,经鼻腔深吸气,两臂同时外展与肩平行,后经口腔缓慢呼气,同时两臂缓慢放于体侧、还原,视情况重复数次;也可面对墙角站立[18],挺胸收腹,头尽量后仰,两臂伸直双手平肩支撑在两面墙上做1分钟深呼吸,而后双手于两面墙上做爬墙运动,每天做数次[7-8]。

四、应用器械运动的训练方法

1、腹肌板训练:

应用体育锻炼中的腹肌板作为特定工具,患者采取仰卧位,尽量放松,随着腹肌板的弧度平躺在上面,部分患者在初期使用时不能完全适应,可在腰下合适位置垫一软枕,对于上胸段脊柱后凸者要求患者两手各握5公斤哑铃增加牵引力[19]。

2、单杠训练:

双手高举抓单杠悬吊,用自身力量进行牵引,也可牵引向上,提高全身协调性[20]。

3、其他器械训练:

如下肢的持续关节被动活动仪器、骑自行车、健身器材等进行脊柱及髋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肌力训练。

五、全身有氧运动的训练方法

游泳、太极拳、步行、骑车、医疗体操等是较为有效、方便的全身有氧运动,不仅可改善关节功能、增强AS患者的肺功能,而且对改善情绪、提高机体免疫力亦有积极的作用。

游泳是AS患者最佳、最全面的运动,它既包括肢体的运动又包括扩胸运动,还有利于维持脊柱正常生理曲度[12],可使脊柱、四肢及心肺功能得到全面而均衡的锻炼,AS疾病早期尤其适合于游泳,有条件者可每天游泳1次;太极拳有益于提高身体平衡、身体柔韧性和携氧能力,同时增强肌力,延缓衰老,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心理健康,缓解情绪低落等;步行、骑车可增强心肺功能和全身肌力,防止和减轻脊柱和髋关节的畸形。

如有条件可进行水疗,具有一定温度的水疗可缓解疼痛和肌痉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肌腱和韧带的柔韧性。水疗时配合牵伸练习能改善脊柱屈曲畸形,对姿势异常、关节囊纤维化、钙化和增加肺活量均有良好作用[13]。

六、被动运动

推拿、牵引等可增进血液循环,缓解肌痉挛、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推拿手法可松解AS患者关节、韧带组织的粘连,可增强脊柱各关节的功能,对脊柱强直变形和韧带钙化的中后期AS患者也有一定作用;牵引配合手法可缓解肌肉痉挛,松解炎症粘连,促使关节周围韧带的充分舒展,调整脊柱的力线分布,改善畸形,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增加其活动程度,抑制椎间韧带的钙化过程[18,21]。

七、姿势的控制

坐位时胸部直立,宜使用直背硬靠椅,上身挺直收腹,尽可能向后靠紧椅背,髋、膝屈曲90°,避免坐矮板凳或沙发,以免弯腰时间过久;看书、读报、写字时,视线应与书报保持平行高度,避免颈椎过久后仰或前倾[12]

行走和站立尽量保持挺胸、抬头、收腹、两眼平视的姿势,四点(足跟、臀部、肩部、枕部)一线,为了让身体姿态保持良好,有必要进行背靠墙站立的训练。

睡硬板床,可去枕或低枕,忌用高枕。睡硬板床可对抗脊柱强直屈曲和身高减少的疾病发展趋势,定期定时仰卧位,以使腰背处于自然伸展状态;腰椎生理曲度已经消失或强直者,可于平卧时背部垫枕,以防止或延缓脊柱后凸畸形;俯卧位时应将双脚悬置床外,避免引起或加重足下垂;侧卧位时务必避免颈、腰椎前屈体位,低枕或去枕[22]。

八、运动训练的注意事项

1、重视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治疗成功的基础,加强对疾病的宣传教育,强调正规治疗的重要性,可解除其心理障碍,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争取达到最好疗效[12]。

2、早发现、早治疗、早运动:

AS患者早期关节活动受限多可逆,晚期病情难以逆转。

3、注意防寒保暖:

不同方式的热源会帮助减轻疼痛和僵硬。

4、积极主动运动:

主动运动比被动运动的起效快,且主动抗阻运动效果好。被动的、无阻力的情况下训练,达不到增强肌力的目的,只能改善肌肉的肌紧张和关节活动度。

5、有针对性,强调个体化:

针对患者的病变受累部位,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运动方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6、循序渐进运动:

病程急性期多卧床休息,可配合理疗、针灸对症治疗,也可适当地床上运动;急性期过后应做等长收缩,不会增加关节内压力,也不会造成骨质破坏。病程缓解期应做等张训练,向心运动可感觉到舒适,离心运动可有效增强肌力;应掌握适度的锻炼强度,避免受伤,运动强度适中,防止疲劳和意外,因AS患者多有骨质疏松,要防止骨折的发生。

7、保持长期运动:

因AS病程迁延,运动训练达到功能改善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长期运动训练十分重要。药物治疗可以逐渐减量,但运动训练要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8、保持运动强度:

一般认为,疲劳是运动疗法的主要障碍之一。运动能增加疼痛,但经短时间休息可缓解;若运动后新增加的疼痛持续2小时以上仍未得到缓解时,则应调整运动量、运动类型或暂行休息。建议以家庭为基础的运动频率应保持30分钟/天、5~7天/周为宜[6,15,19,23-24]。

此外,在药物疗法、运动疗法治疗AS的过程中,局部症状较重时,可配合理疗[25],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炎症,缓解疼痛,松解粘连,增强关节活动度和肌肉肌力,防止关节炎性渗出所致关节粘连挛缩[5,22]。

九、小结

综上所述,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关节功能状态,给予适当的运动疗法,并加强对姿势的控制,可以改善脊柱和髋关节的活动,从而提高AS患者的整体功能水平、生活水平、心理水平等。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4医院风湿免疫科康复治疗师周亚美,副主任医师茹晋丽、赵华明。

参考文献:

[1] 李晓兰, 李晓峰, 关英齐.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生存质量调查分析[J]. 现代康复, 2001, 5(5): 44-45.

[2] 戚晓梅, 江淑秋, 毛海燕, 等. 运动疗法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J]. 齐齐哈尔医科大学杂志, 2006, 27(17): 2152.

[3] 李绍华. 足量非甾体抗炎药结合运动对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观察[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1, 28(6): 721.

[4] Zochling J, van der Heijde D, Burgos-Vargas R, et al. ASAS/EULAR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J]. Ann Rheum Dis, 2006, 65(4): 442-452.

[5] 何予工, 常学民, 李淑英, 等. 综合康复治疗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临床应用[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6, 28(7): 482-483.

[6] 吴明方. 强直性脊柱炎的运动处方[J]. 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23): 3480-3481.

[7] Ytterberg SR, Mahowald ML, Krug HE. Exercise for arthritis[J]. Baillieres Clin Rheumatol, 1994, 8(1): 116-189.

[8] Viitanen JV, Lehtinen K, Suni J, et al. Fifteen months’ follow-up of intensive inpatient physiotherapy and exercise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J]. Clin Rheumatol, 1995, 14(4): 413-419.

[9] 俞晓杰, 吴毅. 运动疗法在膝关节骨关节炎中的应用[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4, 27(9): 559-561.

[10] 韩星海. 强直性脊柱炎的康复评价与治疗[J]. 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19): 2838-2839.

[11] 王国新, 陈文红. 运动疗法与强直性脊柱炎[J]. 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9): 1740-1742.

[12] 李娟.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功能锻炼及健康指导[J]. 中外健康文摘, 2009, 8(32): 84-85.

[13] Masiero S, Bonaldo L, Pigatto M, et al.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stabilized with tumor necrosis factor inhibitor therap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 Rheumatol, 2011, 38(7): 1335-1342.

[14] 韩星海, 闾坚强. 强直性脊柱炎[J]. 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1): 22-24.

[15] 纪树荣. 运动疗法技术学[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4: 103-109.

[16] 魏艳林, 古洁若. 强直性脊柱炎运动疗法临床应用现状[J]. 新医学, 2011, 42(3): 208-210.

[17] 熊恩富, 何成奇, 蓝群, 等. 强直性脊柱炎的康复治疗[J]. 中国临床康复, 2007, (6): 1917-1920.

[18] 徐士国. 强直性脊柱炎物理康复疗效观察[J]. 心理医生杂志, 2012, (3): 141.

[19] 高根德, 冯建邦. 器械过伸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屈曲畸形[J]. 中国中医骨伤杂志, 2010, 18(12): 11-13.

[20] 王艳. 康复训练对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响[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0(20): 4846.

[21] 贺旭林. 推拿配合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 2009, 31(9): 70.

[22] 张仲, 李彦平, 胡文清, 等. 综合康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19): 2381-2382.

[23] Passalent LA, Soever LJ, O’Shea FD, et al. Exercise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crepancies between recommendations and reality[J]. J Rheumatol, 2010, 37(4): 835-841.

[24] 汪玉萍, 王兴林, 梁晓镛.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疲劳症状的量化评定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3, 25(3): 146-150.

[25] 卫其华. 综合康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功能障碍疗效观察[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0, 1(11): 36-37.

1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