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伏毒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中的作用探析
强直性脊椎炎(A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免疫性、致残性疾病,表现为骶髂关节受累、韧带硬化和脊柱关节强直,多属于祖国医学的“腰痛”、“胯痛”、“肾痹”、“骨痹”、“历节”、“痹证”等范畴。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湿热伏毒在AS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将其病理机制阐述如下。
一、历代医家对AS病因病机的认识
《黄帝内经·素问》较详细论述了AS的病因病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首次提出“热痹”之名,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1],成为后人治疗热痹的理论根据。《素问·痹论》阐明了热痹的机理,云:“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2]。对感受寒湿郁而化热者,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云:“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3],首次创立了外感寒湿,郁而化热致热痹的代表方。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还提出了“风毒”的概念,指出:“夫历节风著人久不治者,令人骨节蹉跌⋯⋯此是风之毒害者也”,用毒邪的病理机制去认识历节病的发病规律,第一次确立了清热解毒的治疗原则,并使用犀角地黄汤为治疗“治热毒流入四肢、历节肿痛方”,为后来治疗AS提供了宝贵经验。宋代赵信敕《圣济总录》认为,脏腑内热,复感外邪可致热痹,曰:“盖腑脏壅热,复遇风寒湿三气至,客搏经络,留而不行,阳遭其阴,故痹熻然而热闷也”[4],阐明了外感风热病邪深入脏腑经络日久,脏腑积热蕴毒,攻注骨节的病因病机,为后世治疗热证AS提出了理论根据。
现代医家也根据自己不同的临床体会和经验,对AS提出了各自的不同观点。张鸣鹤[5]认为湿热瘀毒、阻滞肾督是活动期AS的主要病机,而清热利湿、补肾活血是其主要治则。宋绍亮[6]对治疗AS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AS活动期的基本病机是脏腑积热,毒邪内伏,热毒流注骨节,留滞经络,攻于脏腑,痹阻筋脉,故治以清热解毒,透热达邪为主要原则,并贯穿于整个活动期治疗的始终。
二、湿热伏毒在AS发病中的机制分析
临床上发现为何AS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最终导致关节变形而致肢体废用?笔者认为AS不易根治且反复发作的根本病因是湿热伏毒日久蕴积,其主要因素有二:一是风寒湿热毒邪,二是脏腑内热,蕴湿成毒,或禀赋不足、肝肾不足,以致外邪乘机而入,邪滞经络,痹阻骨节,热壅气血,攻注脏腑,发而为病。
1、外感风寒湿毒,郁而化热:
外感风寒湿毒是AS发病的早期病机。风寒湿毒侵犯人体由外而内,或患者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肾精不足,风寒湿毒诸邪乘虚而入而为病。风寒湿毒乘之侵及络道,发而为痹,日久失治误治,或素体阳盛脏腑积热,或风寒湿毒袭于肌表,郁久化热成毒,致热毒内伏,攻于骨节,发而为痹。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曰:“风流走不定,久则变为风毒”,寒湿留连不去,郁闭阳气日久,郁而化热化火,变生热毒,内伏于脏腑、血脉、经络、关节,再遇感受风湿邪,引动内伏之邪而发病。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曰:“风寒湿合而成痹,蕴邪化热,蒸于经络,四肢痹痛”[7]。
2、湿热毒邪痹阻,流注经络:
外感风湿热之邪,或因久住湿地,汗出当风,冒雨涉水,湿热侵袭,热毒浸淫,或由于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或平素嗜酒过度,饥饱失常,恣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酿生湿热,湿热内蕴,蕴久成毒,伏于脏腑经脉,脏腑积热。外邪引动内邪,湿热毒邪痹阻经络,流注骨节,攻于脏腑、筋脉,发为AS。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首倡痹病“大抵不越寒热两条”的分类原则,并指出:“痹之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乎热者,亦复不少”[8]。清代尤怡《金匮翼》亦云:“热痹者,闭热于内也⋯⋯所谓阳遭阴者,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则痹熻然而闷也”[9]。
3、湿热毒邪蕴积,伏毒未清:
感受湿热毒邪发而为痹,经过治疗后,病情虽得到控制,但邪气未除,病邪潜伏;或者经治疗,达到了临床治愈,但未能彻底祛除发病原因,致使残余邪气潜伏,遇诱因则反复发作。正如清代刘吉人《伏邪新书》云:“感六淫而即发病者,轻者谓之伤,重者谓之中。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作者,亦谓之曰伏邪。有已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曰伏邪”。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从来痹证,每以风寒湿三气杂感主治。召恙之不同,由乎暑暍外加之湿热,水谷内蕴之湿热。外来之邪,著于经络,内受之邪,著于腑络。故辛解汗出,热痛不减,余以急清阳明而致小愈”[10],详细论述了湿热毒邪内伏致痹,且指出治痹不治伏邪,痹必不已,易反复发作。
总而言之,伏邪隐匿,难以祛除,易于复发。多数痹证患者病情反复,缠绵难愈,病程长短不一,多有初次“治愈”而后又复发者,细究其因或邪未尽除,遗邪伏内;或正气虚弱,不能祛邪外出;或劳累,复感风热之邪或汗出当风,居住潮湿等,外邪引动伏邪而复发。脏腑积热蕴毒、邪毒内伏为本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感受风寒湿毒诸邪是形成本病的外在条件,湿热毒邪痹阻经络、流注骨节是本病的主要病机,亦是外感风寒湿邪从阳化热的主要原因。
三、从湿热伏毒论治AS的临床运用
根据“湿热伏毒”的观点,笔者认为在治疗活动期AS的临床运用过程中,应注重以下五方面:
①针对湿热伏毒的病因、部位、性质进行用药治疗。
②辨清湿、热、毒三者的相互关系,孰轻孰重,分清主次,临床上清热、利湿、解毒有所侧重。
③治疗内邪兼顾外邪,因湿热毒邪内伏,病多有内而发者,但仍注重外邪的存在,治疗上要始终贯彻宣痹达表、清透达邪外出的治法。
④明辨阴虚、气血虚、痰瘀兼证:湿热毒邪易耗伤阴津,阴虚甚则更易留恋湿热毒之邪,形成湿热伏毒与阴虚络热并存,阴虚而湿热毒难以速化;湿热内蕴,热毒之邪最易耗伤气血,形成气血两虚;《类证治裁》云:“痹久必有湿痰瘀滞经络”,“痹热化毒伤阴成瘀,津液为火灼竭而血行愈滞”[7]。治疗中要明辨兼证,不可小视。根据笔者经验,活血化瘀要贯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⑤对于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应坚持长期间隔服药,这也是防止复发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何清湖. 传世藏书·子库·医部·素问[M]. 第1版. 海口: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995: 45.
[2] 何清湖. 传世藏书·子库·医部·素问[M]. 第1版. 海口: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995: 33.
[3] 范永升.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金匮要略[M]. 第1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109.
[4] 何清湖. 传世藏书·子库·医部·圣济总录[M]. 第1版. 海口: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995: 4253.
[5] 邓长财, 鞠中斌. 张鸣鹤治疗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探讨[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30(5): 372-373.
[6] 宋绍亮. 风湿病经方论治[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314-315.
[7] 林佩琴. 类证治裁[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2: 323.
[8] 何清湖. 传世藏书·子库·医部·温病条辨[M]. 第1版. 海口: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995: 1284.
[9] 孙中堂. 尤在泾医学全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 283-284.
[10] 黄英志. 叶天士医学全书·临证指南医案[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 222.
强友如有疑问,请在评论区留言。或扫描站点二维码,加入301AS强友微信群讨论。
再哪扫描二维码进群
你好,二维码在电脑端网页的右侧,或在手机端网页的最下面都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