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脐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发溃疡性结肠炎
患者,男,28岁,2015年4月以“腹痛、腹泻、大便脓血反复发作6个月”为主诉于我院就诊。2009年患者因淋雨引起腰骶部及双下肢疼痛。2011年于北京某医院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AS),给予阿西美辛缓释胶囊、沙利度胺片、草乌甲素片进行治疗,效果一般。遂于2013年3月至我院督灸中心就诊,予以督灸疗法进行发泡灸治疗,每月治疗1次,治疗8次后,患者腰骶部疼痛消失,特嘱患者每年夏季伏天以督灸疗法巩固治疗3次,以防复发。
6个月前患者出现腹痛、腹泻、大便脓血,伴里急后重感,于我院脾胃科就诊,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给予口服中药配合美沙拉嗪进行治疗,效果一般,且病情反复发作,遂再次于我院就诊。
刻症见:腹痛、腹泻、大便5~6次/日,夹有脓血,伴里急后重;口渴不欲饮,纳差,体质量55kg,体质量指数18.3,体重减轻;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少寐多梦。
体格检查:枕墙距0cm,指地距19cm,胸廓活动度3cm;双侧4字试验阴性。
实验室检查:血沉7mm/h,C反应蛋白0.66mg/L;血小板355×10⁹/L。
电子肠镜示:回肠黏膜光滑,回盲瓣、阑尾开口清晰,回盲部、升结肠、肝曲、横结肠、脾曲、降结肠黏膜光滑,肠蠕动规律;乙状结肠黏膜表面不光滑,黏膜充血水肿,有散在的点、片状糜烂和浅表溃疡,大小0.1×0.1~0.2×0.2cm;直肠黏膜光滑,蠕动好。
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诊断:泄泻,证属肠腑湿热型。
治疗:予以肚脐灸疗法。
取穴:神阙穴(肚脐)。
材料准备:
①面圈:以温开水调和面粉做成面圈,直径5cm、厚2cm,面圈中间留有小孔,孔内径与患者脐孔外径一致。
②脐灸粉:辨证组方,由黄芩、黄连、大黄、赤芍、三棱、川芎、木香、补骨脂、肉豆蔻、肉桂各等份组成,粉碎,过100目筛,用时配伍少量冰片(冰片为药粉1/10比例)。
③艾炷:将艾绒搓成三角锥状,底面直径1.5cm、高1.5cm,松紧适中。
操作方法:
①患者仰卧并暴露肚脐,神阙穴用75%医用酒精棉球常规消毒;
②将面圈置于神阙穴之上,用小勺取适量脐灸粉填平脐孔、面圈小孔;
③把艾炷置于脐灸粉之上,点燃施灸;
④艾炷燃尽后,更换下一炷,连续施灸1.5小时,以患者感觉温热而不烫为宜;
⑤施灸结束后,取下面圈,用干棉球清理脐周,然后用无菌敷贴固定脐孔内脐灸粉,24小时后自行取下,并用温开水对神阙穴局部清理,以防出现过敏或感染等情况。
疗程:每周三、周六各治疗1次,4周为1疗程。
随访:2个疗程后,患者腹痛减轻,大便基本成形,大便中偶夹有少量脓血,大便3~4次/日;舌稍红、苔微黄腻,脉弦滑。4个疗程后,患者腹痛消失,大便成形、无脓血、1~2次/日;纳眠可,体质量62kg,体质量指数20.7,体重明显回升;小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微数。嘱患者继续治疗2个疗程,每周1次,以防复发。6个疗程结束后,随访半年,患者未见复发。
按语
强直性脊柱炎(AS)属于中医学“腰痛”、“督脉病”范畴。姚中强[1]等认为,约50%的AS患者肠道有共刺激因子CD80表达,其在激活局部免疫、增强自身免疫的同时加速了B淋巴细胞向浆细胞的转化,引起肠道的局部黏膜免疫增强,进而释放炎性因子引起肠道炎性反应,从而导致AS患者并发溃疡性结肠炎。
本例患者有AS病史,脾肾阳虚日久,脾胃运化失司,饮食失调,蕴生湿热,湿热之邪与肠腑气血相互搏结,日久肠络受损,血败肉腐而化为脓血,从而引发为“泄泻”或“休息痢”,即溃疡性结肠炎,证属肠腑湿热型。
肚脐灸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肚脐即神阙穴,为十二经之根本,善补益脾肾;且神阙穴皮肤薄嫩,直接络于肠腑。肚脐灸疗法将艾灸、穴位、经络、药物相结合并加以综合作用,将艾灸的温热作用、药物的纠偏作用,经肚脐循经络入病所,扶阳不助热,清热不伤阳,共奏清热利湿、通瘀止痛、温补脾肾之功。
脐灸粉组方中的黄芩、黄连、大黄清热利湿、泻下通便,起到“通因通用”的作用;赤芍、三棱、川芎清热凉血、活血祛瘀,达到“活血则便脓自愈”的目的;木香善于调理大肠气机,达到“调气则后重自除”的目的;补骨脂、肉豆蔻、肉桂补益脾肾、治病求本;冰片可促进药物渗透至皮下。因而,肚脐灸疗法可标本兼治,每获良效,不仅能够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而且能够改善患者体质,预防AS的复发。
本文作者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孙春全、董甜甜、庞亚铮、潘亚辉、李金玲,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杨继国。
参考文献:
[1] 姚中强, 吴启富. 共刺激因子CD80在强直性脊柱炎肠道的表达[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1999, 3(4): 205-207.
强友如有疑问,请在评论区留言。或扫描站点二维码,加入301AS强友微信群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