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最大推荐剂量和用药原则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自20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一直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基本药物。NSAIDs是指一类不含糖皮质激素而具有抗炎、解热、镇痛作用的药物。相对于糖皮质激素而言,这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中缺乏糖皮质激素所具有的甾环,而又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功效,因此被称为非甾体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是也是药物治疗骨关节炎的一线药物,同时也广泛地运用于其他骨关节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和疼痛性疾病,以减轻上述疾病的疼痛、僵硬,改善骨关节功能。
NSAIDs自阿司匹林于1898年首次合成后,100多年来已有百余种上千个品牌上市,这类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萘普生、萘普酮、双氯芬酸、布洛芬、尼美舒利、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等。很多患者认为这类药只是止痛药,不疼了就停药,殊不知其抗炎作用对于病情进展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研究证实,NSAIDs能够有效缓解AS的疼痛、晨僵,改善功能和预后,并有可能延缓放射学进展(脊柱强直)。在了解NSAIDs的最大推荐剂量和用药原则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NSAIDs的药理作用与不良反应有哪些。
药理作用
NSAIDs化学结构不同,但都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其解热、镇痛、消炎作用。
1.解热作用:
NSAIDs通过抑制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解热作用,这类药物只能使发热者的体温下降,而对正常体温没有影响。解热药仅是对症治疗,体内药物消除后体温将会再度升高,故对发热病人应着重病因治疗,仅高热时使用。
2.镇痛作用:
NSAIDs产生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对各种创伤引起的剧烈疼痛和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对慢性疼痛如头痛、关节肌肉疼痛、牙痛等效果较好。在组织损伤或炎症时,局部产生和释放致痛物质,同时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加。前列腺素提高痛觉感受器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对炎性疼痛起放大作用。同时PGE1、PGE2和PGF2α是致痛物质,引起疼痛。此时NSAIDs的镇痛机理是:①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②抑制淋巴细胞活性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的分化,减少对传入神经末梢的刺激;③直接作用于伤害性感受器,阻止致痛物质的形成和释放。
3.抗炎、抗风湿作用:
大多数的NSAIDs具有消炎作用。NSAIDs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抑制白细胞的聚集,减少缓激肽的形成,抑制血小板的凝集等作用发挥消炎作用。对控制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疗效肯定。
不良反应
NSAIDs的药理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炎性介质前列腺素的生成,产生抗炎、镇痛、解热的作用。和其他任何药物一样,NSAIDs在发挥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即药物不良反应。NSAIDs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多个方面:
1.消化系统:
可出现上腹不适、隐痛、恶心、呕吐、饱胀、嗳气、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长期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中,大约有10%~25%的病人发生消化性溃疡,其中有小于1%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出血或穿孔。在治疗剂量下,能导致10%的患者出现肝脏轻度受损的生化异常,但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的发生率低于2%。
2.泌尿系统:
可引起尿蛋白、管型,尿中可出现红、白细胞等,严重者可引起间质性肾炎。在一项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中,长期口服NSAIDs的患者肾脏疾病发生的风险率是普通人群的2.1倍。
3.神经系统:
可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耳聋、弱视、嗜睡、失眠、感觉异常、麻木等。有些症状不常见,如多动、兴奋、幻觉、震颤等,发生率一般小于5%。
4.血液系统:
部分NSAIDs可引起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凝血障碍等。
5.心血管系统:
有研究发现,NSAIDs能明显干扰血压,使平均动脉压上升。另有报道,服用罗非昔布18个月后,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如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相对危险性增加了。
6.过敏反应:
特异体质者可出现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等过敏反应。
NSAIDs虽可引起上述诸多的不良反应,但绝大多数患者在短期服用该类药物时出现的不良反应较轻微,能耐受,而且停药后不良反应即可消失,不会对该类药物发挥疗效产生影响。此外,面对近年来NSAIDs越来越多的关于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和胃肠道出血的风险的报道,患者也不必过于担心。我国有关NSAIDs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和文献资源中,涉及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方面的不良反应,其中心血管不良事件和胃肠道出血的病例报告所占比例很小。因此,并不是所有使用过NSAIDs的患者,一定会有心血管不良事件和胃肠道出血的危险。
现在已有许多NSAIDs的品种作为非处方药(OTC)使用,患者不需要凭医师的处方就可以直接在药店里购买到OTC品种。因此,有必要提醒患者重视NSAIDs的安全使用,了解NSAIDs的安全使用知识。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NSAIDs的最大推荐剂量和用药原则。
最大推荐剂量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不一定要达到最大剂量才有效。每个患者对不同药物的耐受性和疗效都不一样,个体差异很大,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药物和用药剂量。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并发症、体重、治疗反应等选择合适NSAIDs的种类、剂型和剂量,每位患者的用药不尽相同。
用药原则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大剂量、长期应用NSAIDs。需要长期用药时,应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测可能出现的各系统、器官和组织的损害。在使用OTC品种时,应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使用剂量和疗程用药。
通常只选用一种NSAIDs,在足量使用2~4周后效果不佳,则考虑更换另一种NSAIDs,一般不同时使用两种NSAIDs。否则副作用会增加,而疗效也不会增加(这一原则不包括不同给药途径的两种药物,如为了减小胃肠副作用,选择一种口服NSAIDs和纳肛NSAIDs交替使用);此外需特别注意一药多名,同一种化学成分的药物可能以不同的商品名出现,避免重复用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又称为扑热息痛,商品名有百服宁、泰诺林、必理通等;双氯芬酸又称为双氯灭痛,商品名有英太青、扶他林、戴芬、奥贝等。
如果患者有2~3种胃肠道危险因素存在时,应加用预防胃溃疡病的药物,或使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美洛昔康等);如果具有一种肾脏危险因素时,应慎重选择NSAIDs,有两种以上肾脏危险因素时,应避免使用非甾类抗炎药。
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和近期胃肠道出血者,对阿司匹林或其他NSAlDs过敏者,肝功能不会者,肾功能不全者,严重高血压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细胞减少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禁用或慎服。用药期间不宜饮酒,否则会加重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不宜与抗凝药(如华法林)合用,可能会增加出血的危险。
老年人尽量选用半衰期短的药物(也就是在身体里会很快代谢的药物),剂量也较年轻人偏小一些,以保证安全。用药过程中如出现可疑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药,咨询医师或药师后决定是否继续用药,必要时对不良反应给予合适的处理。
不能盲目地认为NSAIDs中新药、进口药、价格高的品种就不存在安全隐患。NSAIDs不断有新品种上市,新品种往往是进口药,而且价格昂贵,但同样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默沙东公司于2004年10月宣布主动从全球市场撤回万络(罗非昔布)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总之,只有医师、药师、患者和社会共同关注安全用药问题,坚持合理用药,尽量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才会真正地筑起一道安全用药的屏障。
强友如有疑问,请在评论区留言。或扫描站点二维码,加入301AS强友微信群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