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关节损害为显著表现的溃疡性结肠炎1例报告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全身多器官受累的炎性肠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20~30岁最多见。其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临床表现多样化,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而以关节炎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则较为罕见。近期我院诊治1例以关节炎表现为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现报道如下。

一、病例

患者,男性,71岁,因“双侧髋、膝关节疼痛15年,加剧1个月”于我院就诊。

25年前患者曾有反复腹痛、腹泻病史,检查粪隐血(++),肠镜示脾曲至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并有多个芝麻或针尖大小的浅表溃疡,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予以激素灌肠和口服柳氮磺吡啶治疗。

18年前患者复查肠镜仍有降结肠、直肠黏膜针尖大小的浅表溃疡存在,再次给予激素灌肠治疗,腹痛、腹泻症状基本控制。

15年前患者外伤后出现双侧髋、膝关节疼痛,X线片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10年前患者出现腰部僵硬、酸痛,弯腰及夜间翻身困难,且症状逐渐加重;于外院风湿科检查血沉>140mm/h,C反应蛋白145mg/L,抗O阴性,HLA-B27阴性;腰椎X线片示L1-L4节段生理曲度变小,脊柱呈竹节样变,椎间隙模糊不清;骶髂关节X线片示关节完全融合、强直伴残存硬化;髋关节CT示关节腔狭窄,骨性强直;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AS)IV期,给予口服柳氮磺吡啶、甲氨喋呤抗炎,同时给予消炎镇痛药对症支持治疗,疼痛症状有所好转。

4年前患者出现双侧肩、肘、双手掌指、近端指间等小关节对称性疼痛,时有肿胀,晨僵>2小时;检查类风湿因子阴性,其他血清学检查亦均为阴性;双手腕X线片示关节间隙狭窄,骨性强直,骨密度较正常明显低下,存在严重骨质疏松;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A),给予口服柳氮磺吡啶抗炎,甲氨喋呤免疫抑制以及鲑鱼降钙素等补充钙质治疗,症状有所好转。

本次患者因关节疼痛加剧1个月于我院就诊,无发热,无腹痛、腹泻、血便等消化道症状,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正常;体格检查示脊柱生理曲度消失,颈椎C5~C7、胸椎T1~T2、腰椎L1~L4、骶髂关节压痛且活动受限,双侧肩、肘、髋、膝及左踝关节压痛明显,双手轻度尺偏,双侧肘、髋、膝关节屈曲畸形,双腕强直畸形,四肢肌肉明显萎缩,双下肢浮肿。

实验室检查示血沉10mm/h,C反应蛋白65.7mg/L,类风湿因子阴性,HLA-B27阴性;IgG 17.4g/L,IgA 4.1g/L,IgM 1.3g/L,补体C3 0.4g/L,补体C4 0.2g/L;血常规示血红蛋白33g/L,正细胞性贫血;血清铁10.8μmol/L,总铁结合力16.5μmol/L,血清白蛋白16g/L,血清肌酐129μmol/L;粪隐血(+)。

肠镜检查示降结肠—直肠黏膜慢性炎症,伴有假息肉,结肠袋消失;明确诊断为以关节炎表现为主的溃疡性结肠炎,给予柳氮磺吡啶抗炎,琥珀酸亚铁、叶酸铁剂、微量元素治疗贫血,呋塞米、螺内酯利尿消肿以及营养支持等对症处理,患者关节疼痛好转,浮肿消退,贫血改善,胃纳较前好转,予出院继续治疗。

二、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引起的关节炎统称为炎性肠病关节炎(IBD)。炎性肠病关节炎发病较少,目前认为与环境、遗传、感染及免疫等多因素有关。该病常侵犯四肢和脊柱关节,受累关节以下肢大关节为主,并有非对称性、单侧发病的特点,且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所以临床上该病与强直性脊柱炎、反应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等被归类为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范畴。

炎性肠病关节炎的发病特点是:有肠道症状;关节炎可自行缓解,虽然常会反复发作,但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不会引起关节畸形;有腊肠指/趾、杵状指(手指呈鼓锤状);约20%的患者可发生脊柱炎和骶髂关节炎,出现腰、胸、颈或臀部疼痛,腰、颈部活动受限及扩胸度减少;类风湿因子阴性,40~50%的患者HLA-B27阴性。

我院本例患者是1例以关节炎表现为主的溃疡性结肠炎。该患者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多年,逐渐出现类似于RA和AS的症状,影像学检查亦高度符合RA和AS表现,但血清学检查类风湿因子、HLA-B27均为阴性。正是由于该患者关节损害表现显著,风湿科医师容易误诊为AS或RA,而忽略其溃疡性结肠炎的基础疾病。本例患者溃疡性结肠炎症状虽经多次治疗后基本得到控制,肠镜检查无明显活动性改变,但关节病变仍持续进展,最终发展至关节畸形。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与单纯的RA差别不大,亦以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索为主,其疗效也因人而异。由于本例患者长期营养不良,全身抵抗力差,关节炎症控制不佳,故预后较差。

本文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华医院肾脏内科郑晨、张翀、单建萍、程威英。

参考文献:略

1 条评论

301AS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