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12例的临床分析
对我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于探讨AS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思路与方法,以减少误诊。12例患者初诊为AS 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5例,治疗过程中出现腰痛规律与原诊断不符、体格检查与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经CT或MRI检查证实为AS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病情缓解或好转。由此可见,AS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程中如出现炎症性腰痛和机械性腰痛的相互转化,或者活动后与休息后均感腰痛,则应考虑到两病并存的可能。患者应及时进行相关体格检查与实验室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正文
强直性脊柱炎(AS)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均为慢性腰痛的常见病因,临床易相互混淆而误诊,但两病并存较少见。我院2008~2010年共收治AS患者251例,其中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12例,现就其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一、患者基本特征
本研究中AS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12例,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20~42岁,平均29.3岁;腰痛病程0.5~17年,平均4.3年。12例患者均符合1984年AS纽约诊断标准[1],并经CT或MRI检查证实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患者临床表现
本研究中的12例患者均以慢性腰痛为主诉入院,初诊为AS 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5例。
5例患者病初表现为腰骶部疼痛,以夜间、晨起加重,活动后减轻或缓解,伴晨僵,腰部活动逐渐受限,经CT检查有II级以上骶髂关节炎改变,初诊为AS。
2例患者腰痛表现无明显规律性,休息与活动后均感疼痛,体格检查腰3~腰5棘突旁有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经腰椎CT或MRI确诊为AS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
5例患者发病时表现为典型的腰痛伴下肢放射痛,休息后减轻,活动后加剧,经腰椎CT或MRI初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4例患者在病程中腰痛规律发生改变,以夜间重,活动后减轻;另1例患者在病程中腰痛规律消失,腰部活动渐受限,经腰椎牵引、理疗等治疗无效,4字试验与骶髂关节压痛阳性,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增高,HLA-B27阳性,经CT检查发现骶髂关节炎改变,从而确诊为合并AS。
12例患者中,腰部活动明显受限2例、轻度受限10例,腰3~腰5棘突旁压痛8例,直腿抬高试验60°以下7例,坐骨神经走行区压痛4例,骶髂关节压痛5例,4字试验阳性9例,胸肋关节处压痛5例,足跟或足底压痛4例。
三、患者实验室检查
12例患者中,血沉增快8例,平均37mm/h;C反应蛋白增高7例,平均9.86mg/L;血小板增高3例,平均373×10⁹/L;HLA-B27阳性7例。
四、患者影像学检查
12例患者经CT证实均有骶髂关节炎改变,其中双侧II级4例、III级5例、IV级1例,单侧III级2例。腰椎间盘突出经CT或MRI证实均位于腰3~腰5椎间盘,其中腰椎间盘突出9例,腰椎间盘膨出3例;突出的椎间盘共19个,其中2个椎间盘突出7例,1个椎间盘突出5例;合并椎管狭窄1例。
五、治疗结果
12例患者均行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口服柳氮磺吡啶、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及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中药汤剂,静脉滴注血塞通粉针,配合中药脊柱熏蒸治疗及腰椎牵引。12例患者平均住院20天,临床缓解5例,好转7例。
六、讨论
1、AS患者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
AS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均以慢性腰痛为主要症状,且两病均以青中年为高发人群,临床误诊时有发生,特别是将AS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尤为多见。另一方面,近年亦有文献证实两病并存并非罕见,我院收治AS患者共251例,其中12例(4.8%)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两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不同,而AS又有一定的致残率,故应尽早明确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与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2、AS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基础:
AS的基本病理改变为肌腱、韧带骨附着点炎,脊柱附着点炎可见于滑囊和韧带的附着处,亦可见于椎间盘、肋椎关节和肋横突关节,椎旁韧带和椎间盘韧带的骨附着处也可受累[2-3]。脊柱关节在逐渐形成韧带骨化、椎体方形变以及骨突小关节破坏的同时,也伴随着软骨终板、纤维环、髓核等椎间盘结构的破坏,从而形成AS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基础。在AS的晚期,由于脊柱关节椎间盘钙化、周围韧带骨化以及骨桥的形成,椎间盘突出的可能性则明显减少。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发生于AS的早中期阶段,且发病年龄较小、腰椎间盘病变也较轻[4]。本研究中的12例患者平均年龄29.3岁,平均病程4.3年,12例中有腰椎间盘膨出3例,合并椎管狭窄仅1例,与文献[4]报道基本一致。此外,有5例首发症状为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表现,病程中逐渐出现AS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后得以确诊为合并AS,考虑可能是发病前即存在AS,但因其AS典型症状不明显,未及时行相关检查所致。
3、两病体格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的不同特点:
AS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症状与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上有诸多不同。AS体格检查多有4字试验阳性、骶髂关节压痛、胸肋关节或跟腱足底压痛等附着点炎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HLA-B27阳性[5]。本研究中的12例患者中,4字试验阳性9例,血沉增快8例,C反应蛋白增高7例,HLA-B27阳性7例。而腰椎间盘突出症体格检查多有相应腰椎棘突旁压痛、直腿拾高试验阳性,实验室检查炎性指标一般正常。本研究中的12例患者中,腰椎棘突旁压痛8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7例。
4、两病腰痛的不同特点:
AS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的不同特点,可作为两种疾病的重要鉴别点,同样也可作为两病并存的重要提示。AS的腰痛为炎症性腰痛,特点是休息后加重,活动后减轻,且疼痛程度较轻,变化缓慢,一般不放射至膝关节以下。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痛为机械性腰痛,特点是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且疼痛程度多为中重度,可放射至小腿处[6-8]。
七、结语
AS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病变过程中,如果出现腰痛规律的变化,即炎症性腰痛和机械性腰痛的相互转化;或者原有的腰痛规律性消失,即活动后与休息后均感腰痛[9-10],此时应考虑是否有两病并存的可能。所以,应仔细进行相关体格检查与实验室检查,及时完善骶髂关节、腰椎CT或MRI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本文作者为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包力。
参考文献:
[1] 蒋明, 朱立平, 林孝义. 风湿病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 952.
[2] 黄烽. 强直性脊柱炎[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44.
[3] 林志翔, 戴禄寿, 戴益琛, 等. 益赛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 2008, 3(9): 558-560.
[4] 魏强华, 杨虎天.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2, 12(5): 569.
[5] 任海燕. 三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68例分析[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 13(5): 786.
[6] 蔡颖璋, 方亮.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10): 33-34.
[7] 吴东海, 王国春. 临床风湿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74.
[8] 郑寿鹏, 尼哈提. 鹿瓜多肽与甲钴胺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 2010, 5(2): 160-161.
[9] 宋志刚. 螺旋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观察[J]. 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10): 109,111.
[10] 张继, 申爱强, 吉华明.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多层螺旋CT表现[J]. 河北医药, 2011, 33(10): 1469-1470.
强友如有疑问,请在评论区留言。或扫描站点二维码,加入301AS强友微信群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