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报告: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红斑性肢痛症1例

患者男,42岁,1998年2月至我院第2次就诊,主诉反复双足疼痛9年余,下腰背疼痛6年,加重伴足趾发绀2月余。1988年12月始,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跟疼痛,痛如刀割,晚间尤甚,局部微热无红肿,如此持续3~4个月,次年天气转暖后自动消失。此后每年冬天气温降至12°C以下病症复发。1990年患者冬季发病累及趾关节红肿热痛,次年转暖后缓解。1991年底上述症状反复,患者同时又出现腰骶部疼痛,痛甚卧床,伴胸锁、肋骨疼痛,次年春季足痛消失,但腰背疼痛不减,且时有反复、加重。

1997年患者发病时至我院第1次就诊,CT示双侧骶髂关节间隙轻度狭窄,关节面有不同程度骨质增生,关节面欠光滑,未见骨质破坏,诊断为双侧骶髂关节炎;B超血流静脉图示双侧下肢深静脉及浅静脉血流未见异常,排除糖尿病、闭塞性脉管炎等疾患,终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红斑性肢痛症,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稳定至天气转暖,足痛、腰骶部疼痛症状消失,血沉正常,患者出院。

患者现上症复发,且足趾部紫暗发绀,疼痛剧烈,无渍破,行走时疼痛呈阵发性,如热灼、针刺;双手指皮肤潮红、麻木、脱屑,如果过于温热、肢体下垂、运动、站立,则疼痛加剧,夜间双足暴露于被外可减轻疼痛,随天气变冷症状加重,遂再次入我院治疗。

患者经影像学检查,X线片示双侧骶髂关节炎,以右侧为甚;B超示肝、胆、脾、胰、双肾、前列腺均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电解质、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尿酸、肌酶谱、自身抗体、乙肝二对半、凝血象、甲状腺功能等均正常;血沉18mm/h,HLA-B27阳性;检测皮温临界温度试验呈阳性反应,当温度在32~36°C间双足、双手症状加重、疼剧;甲皱微循环检查示毛细血管袢轮廓模糊,扩张扭曲,色紫暗。再次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红斑性肢痛症

患者住院治疗,予以尼美舒利、颅痛定消炎镇痛;卡马西平调节神经;维生素B1、B12等营养神经低分子右旋糖酐、中药丹参及小乌桂汤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经上述药物治疗1周后病情未控制,患者足趾出现破溃、流脓血,甲床乌紫。考虑可能合并感染,予以抗生素、强地松(20mg/日)、利多卡因、阿斯匹林、麻黄碱等,以及普鲁卡因封闭;并予以小剂量甲氨喋呤5mg/周),肝素静脉滴注100mg/日)治疗;中药予以荆芥连翘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经过月余住院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腰骶部疼痛基本控制,足趾溃破愈合,颜色转黄白无坏死,予以带药出院继续治疗。院外随访观察2个月,患者病情稳定。

讨论

红斑性肢痛症为一类少见的阵发性血管扩张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皮肤潮红、肿胀,产生剧烈灼热痛,尤以足底、足趾为甚,且环境温度增高时,则灼痛加剧。该症以原发性多见,约占60%,据报道患者多为儿童或年龄>40岁者。广州曾报告433例红斑性肢痛症患者,以青年女性居多,约占92.80%,男女比为1:13。1997年国外Kalgaard报道87例,据其100%跟踪调查显示女>男,女性61例、男性26例;其中2/3为原发性,其发病呈慢性过程,下肢症状严重程度超过上肢,且呈渐进加剧过程;而另1/3为继发性,患者则保持一个慢性稳定病程,预后也较好。

目前红斑性肢痛症的病因未明,可能是由于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紊乱,使末稍血管运动功能失调,肢端小动脉极度扩张,造成局部血管障碍。由于应用5-羟色胺抑制剂治疗本病获得良效,因而认为本症可能是一种末稍性5-羟色胺被激活的疾病。亦有学者认为本症是前列腺素代谢障碍性疾病,其皮肤潮红、灼热,且予以阿期匹林治疗有效,皆可能与之相关。而且营养不良与严寒气候均是其发病的主要诱因。

红斑性肢痛症诊断主要依据其临床症状,主要症状多见于肢端,呈发作性红、肿、热、痛四大症状,尤以双足最为多见。其特征表现为足底、足趾的红、肿、热、痛,临床上应与闭塞性脉管炎、红细胞增多症、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轻度峰窝组织炎等病相鉴别。我院本例患者多次于冬季发病,后期足趾色泽紫黯黑如同坏死,而且疼剧,鉴别诊断时应高度注意排除闭塞性脉管炎;进而针对红斑性肢痛症予以治疗后,患者足趾色泽恢复,且未出现坏死变性,便可与闭塞性脉管炎鉴别排除。

强直性脊柱炎、红斑性肢痛症均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红斑性肢痛症的临床表现可辨证为湿热痹挟瘀,瘀热入络伤血,热腐血败,治以消瘀散结,通络活血,清热解毒,方可选用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我院治疗痹证方小乌桂汤等。

本文作者为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中医科李娟、谭晓明、战胜才、陈宝田。

参考文献:略

1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