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夫利西单抗(类克)输注及不良反应护理的中国专家共识

类风湿性关节炎(RA)和强直性脊柱炎(AS)是风湿免疫科常见的疾病,可造成多系统功能的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用于治疗RA和AS的传统药物主要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以及糖皮质激素。近年来生物制剂的应用使RA和AS的疗效大幅度提高,延缓了病情进展,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抗TNF-α抑制剂如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商品名类克)是我国最早进入临床使用的生物制剂。王秀茹等[1]在2009-2010年调查了全国范围内的21家大型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1095例RA患者,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患者中约有10%应用过TNF-α抑制剂,其病情随着应用TNF-α抑制剂的疗程延长而减轻,治疗总费用随着用药疗程延长而增加,但间接经济损失随着疗程延长而减少。

随着医患双方对生物制剂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展了生物制剂的输注。如何科学、规范地输注生物制剂以及做好相关的一系列护理,以达到用药的安全、疗效最大化,是风湿免疫科护士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科学引导护士规范地进行生物制剂输注的护理实践,“风湿免疫疾病慢病管理协作组”专家选择在临床中最常使用的英夫利西单抗,拟定了《英夫利西单抗输注护理专家共识(2014版)》,供专业护理人员参考。本专家共识是在2014年10月“风湿免疫疾病慢病管理协作组会议”中,经46名护理专家讨论修改形成,旨在规范我国各地区医院对生物制剂输注的管理,为专职护士培训和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更好地为接受生物制剂输注的患者服务。

一、方法

1、文献回顾:

对Medline、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的中文和英文文献进行检索,检索时不限定文献的类型和研究设计。外文数据库的检索关键词为“infliximab/remicade”并“infusion/nursing”并“rheumatoid arthritis”或“ankylosing spondylitis”;中文数据库的检索关键词为“英夫利西单抗/类克”并“输注/护理”并“类风湿关节炎”或“强直性脊柱炎”。

文献纳入标准为:研究人群为RA或AS患者;英夫利西单抗为主要干预措施。文献排除标准为只涉及英夫利西单抗治疗效果,而未提到输注的管理和护理。文献检索于2014年9月进行,除去重复的文献,共检索文献237篇(英文178篇,中文27篇)。首先,由2名研究者单独阅读所有文献的题目和摘要,筛选出可能与研究目的相关的文献,若有争议,则阅读全文进行讨论后决定。然后,由2名研究者单独阅读、分析初步筛选后的110篇(英文86篇,中文24篇)文献的全文,排除只阐述英夫利西单抗治疗效果或常规护理措施的99篇(英文80篇,中文19篇)文献。最后,分别列出英夫利西单抗输注的要点,与第3名研究者讨论后,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查阅所列要点的相关书籍及论文,拟定专家共识的草稿。

2、形成专家共识:

在“风湿免疫疾病慢病管理全国护理专家协作组会议”上对专家共识的草稿进行宣读和解释,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逐条讨论评价,形成专家共识的最终版本。在专家评分中,1代表完全不同意,10代表完全赞同。共回收评分表46份,其中弃权3份,未评分2份,有效问卷41份。专家共识的推荐强度根据文献的证据级别和专家意见进行分级[2]。

二、结果

最终版的专家共识包含以下12条建议(详见表1)。

1、建议1:

对甲氨蝶呤和(或)其他DMARDs疗效不佳的患者应加用生物制剂,首选TNF-α抑制剂与甲氨蝶呤联合使用。治疗方案包括[3]用药间隔:第1次与第2次用药间隔2周,第2次与第3次间隔4周,以后每8周用药1次;处方:英夫利西单抗1瓶100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125ml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

2、建议2:

在输注英夫利西单抗前需要医师对患者作出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能否按时随访、有无禁忌证(对英夫利西单抗中任何成分过敏、患有结核或其他活动性感染、中重度心力衰竭、血糖控制不稳的糖尿病、淋巴瘤、手术前后4周),并安排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肝炎抗原抗体筛查、输血前全套、胸部X线片或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皮试、肿瘤标志物等检查[4]。

3、建议3:

在输注英夫利西单抗前需要医师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医师与患者交谈使其对自身疾病的治疗过程有全面的了解,交谈的重点包括:疾病的诊断是否明确;一般病程经过;主要治疗措施;生物制剂的优点和不良反应;说明其他意外情况发生的可能性。

4、建议4:

医师开具处方后,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评估,并进行相关信息登记。护士设立专门的生物制剂输注登记本,记录每位患者输注前后的情况。护士若对患者是否满足输注条件有疑问,则通知患者的医生重新评估,以决定是否输注。评估及等级的内容包括:年龄、体质量指数、生命体征、过敏史、肿瘤史;疾病种类、基础用药情况、并发症;英夫利西单抗的批号、输注次数、既往不良反应(以便于重点观察);近1个月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肝炎抗原抗体筛查、结核感染筛选试验(PPD皮试、抗结核抗体、胸部X线片)阴性;近期有无接种活疫苗、有无感染征兆、育龄女性有无妊娠或处于哺乳期、心力衰竭;病情严重程度如患者的症状、疾病活动度、躯体功能等;心理社会评估。

5、建议5:

输注生物制剂的场所应配备急救设备,输注生物制剂的护士应经过专职培训。建议设立专门用于输注生物制剂的输液室,便于护士观察,输液室内配备急救设备,以及时处理不良反应。输注生物制剂的护士负责患者的登记和管理,以及生物制剂的配置和输注,应定期对生物制剂输注护士进行专科考核,以保证输注安全。输注生物制剂护士的条件包括[5]:经过培训,且理论和操作考核合格;基础技术操作熟练;熟悉药物药理、配制方法、输注方法、不良反应表现(皮肤反应、输液反应、过敏反应)及处理流程;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6、建议6:

配制和输注英夫利西单抗应严格无菌操作,配制后及时输注。英夫利西单抗说明书建议输注应在复溶并稀释后3小时内进行。在临床实践中尽量做到现配现用,先评估患者确定其符合输注条件再进行配制,配制后立即输注。

7、建议7:

输注2瓶及以上时,应先配制1瓶药液进行输注,若无不良反应,再配制其他药液。英夫利西单抗价格昂贵,若一次性配制,当出现患者因严重不良反应而不能继续输注的情况时,会因药液的浪费给患者带来经济损失。因此,可将多瓶药剂按要求浓度(1瓶药剂加0.9%氯化钠注射液125ml)分次配置。当第1袋药液将要输毕而患者无不良反应时,取第2瓶药剂进行溶解和稀释。在输注室设立用于保存英夫利西单抗的保温箱,便于患者存放还未配制的药剂。

8、建议8:

英夫利西单抗配制时应遵守标准操作规程,观察药液质量,使用规定的针头及注射器规格,严禁用力振荡。按照英夫利西单抗说明书进行药剂的溶解和稀释,配制方法为:使用9号针头的10ml注射器,抽取10ml无菌注射用水沿着药瓶的玻璃壁缓缓注入(如药瓶内的真空状态已被破坏,则该瓶药品不能使用);轻轻旋转药瓶,使药粉溶解(严禁振荡);溶药过程中可能出现泡沫,放置5分钟后,溶液应为无色或淡黄色,泛乳白色光(由于英夫利西单抗是一种蛋白质,溶液中可能会有一些半透明微粒,如果溶液中出现不透明颗粒、变色或其他物质,则不能继续使用);药物溶解后,用10ml注射器缓缓抽出溶液,全量注入输注用10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输液袋(袋A)中轻轻混合,再从用于冲管10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输液袋中抽取15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注入袋A,以保证1瓶英夫利西单抗溶解于125ml溶剂中。

9、建议9:

英夫利西单抗的输注应遵守标准操作规程,使用英夫利西单抗专用输液器、过滤器,不应与其他药物同时进行输液,输液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严格按时调整输液速度。设立生物制剂时间调节表格,包括患者姓名、登记号、性别、年龄以及速度调节时间表。护士记录患者开始输注的时间,以此为依据写出各次调节不同滴速的对应时间点,调节之后在该时间点上打钩,以免遗忘,便于同事间交接(详见表2)。

10、建议10:

专职护士全程严密监控,观察患者有无输液反应和过敏反应;制定应急预案,以便及时处理相应的不良反应。为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尤其对以前出现过输液反应的患者,应将输液速度放慢;一旦发生输液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通知医生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6]对于轻度急性反应,将输注速率调至10ml/小时,并遵医嘱给予处理,如静脉输注苯海拉明25~50mg和口服对乙酰氨基酚650mg,每隔10分钟监测1次生命体征,等候20分钟后根据耐受程度,输液速率随后以每隔15分钟改变1次的方式分别逐步增加为20、40、80ml/小时直至输完;对于中度急性反应,停止输液或减慢输液速率为10ml/小时,并遵医嘱给予处理,如静脉输注苯海拉明25~50mg和口服对乙酰氨基酚650mg,每隔5分钟监测1次生命体征,等候20分钟后以一个较低的速率10ml/小时重新开始输液,之后根据耐受程度逐步加快至80ml/小时直至输完;对于重度急性反应,终止输注英夫利西单抗,并更换成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输注,维持静脉通道,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支持,并遵医嘱给予处理,如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1~0.5ml,可按每5分钟1次的方式重复3次,继续给予3个单位的药量,还可静脉输注甲泼尼龙20~40mg,随后静脉输注苯海拉明25~50mg和口服对乙酰氨基酚650mg,生命体征每2分钟监测1次,直到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如有严重输液/过敏反应、发生严重感染或脓毒症、出现狼疮样综合征、心力衰竭加重,应立即停止输注英夫利昔单抗。

11、建议11:

英夫利西单抗输注完毕后,应观察30分钟。严密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若发生不良反应,立即通知医生,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观察完毕后,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记录,并反馈给患者的医生。

12、建议12:

应对输注生物制剂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回访。健康教育应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强调个性化,内容包括:迟发性过敏反应的观察和处理、用药指导、感染和症状改善的自我监测、肌力训练、关节功能锻炼[7]、治疗指导、复诊指导、日常生活指导、心理社会指导;建立联络卡和患者手册,用于记录此次输注的评估情况、症状改善的情况、不良反应等,输注后14天电话回访患者并进行记录,反馈给患者的医生。

上述12条建议总结归纳为流程图(详见图1)。

三、总结

专家共识中的一部分建议是基于专家观点和临床经验,虽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仍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证实和发展。因此,本专家共识需要定期修改、增补和完善,希望同行们积极参与,提出改进意见。

拟定单位:

风湿免疫疾病慢病管理全国护理协作组。

整理者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风湿免疫科梁燕、陈妍伶、王英;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陈立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刘雪梅。

协作组成员: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包艳、陈华英;

四川省人民医院曹玉琼;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陈江艳;

广元中医医院陈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立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妍伶、梁燕、王英;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程书华;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翠荣;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何英;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慧;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丽荣;

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雷军;

江西省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冷玲丽;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丽;

上海光华中西结合医院李绮婷;

天津第一中心医院李岩;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连芬萍;

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刘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雪梅;

湖南省株洲市中心医院马虹霞;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马绮文;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倪晓慧;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秦苇;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第一医院曲鸿博;

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时红、张晓辉;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唐美香;

山东省枣庄市医院王蕾;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吴丹纯;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向葵;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肖玉兰;

深圳市人民医院徐文艺;

兰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杨晶;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杨柳;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余瑾;

四川省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张慧敏;

四川省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张晓华;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张雪梅;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赵翠芬;

大连市中心医院赵士荣;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周静;

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周青;

四川省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周蓉。

志谢:

感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科栗占国教授对本文的指导及支持,感谢协和医院张春燕护士长的参与。

通信作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风湿免疫科梁燕。

参考文献:

[1] 王秀茹, 苏茵, 安媛, 等. 我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现况调查[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4(2): 182-187.

[2] Dougados M, Betteridge N, Burmester GR, et al. EULAR standardised operating procedures for the elaboration, evaluation, dissemin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recommendations endorsed by the EULAR standing committees[J]. Ann Rheum Dis, 2004, 63: 1172-1176.

[3] Smolen JS, Landewé R, Breedveld FC, et al. EULAR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with synthetic and biological 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2013 update[J]. Ann Rheum Dis, 2014, 73: 492-509.

[4] Miehsler W, Novacek G, Wenzl H, et al. A decade of infliximab: the Austrian evidence based consensus on the safe use of infliximab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J Crohns Colitis, 2010, 4: 221-256.

[5] 赵瑾. 专职护士在注射用依那西普治疗病人管理中的体会[J]. 护理研究, 2013, 27(8): 2502-2503.

[6] Cheifetz A, Smedley M, Martin S, et al. The incidence and management of infusion reactions to infliximab: a large center experience[J]. Am J Gastroenterol, 2003, 98(6): 1315-1324.

[7] 方蘅英, 周小香, 李薇, 等. 生物制剂治疗病人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 护理研究, 2010, 24(8): 2199-2200.

1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