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本研究共调查2001年9月~2004年9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门诊及住院的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199例。患者填写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诱因、症状、体征、腰椎及骶髂关节X线片等。旨在于分析AS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其分别与AS病期(早期、中晚期)、AS病情(活动期、缓解期)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其病机特点,以指导临床辨证治疗。
结果显示:①AS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依次是湿热型58.3%、肾阴虚型20.1%、肝肾亏虚型10.6%、肾阳虚型6.0%、寒湿型5.0%。②从AS病期来看,早期与中晚期患者均以湿热型为主,分别占68%、52.4%;此外,中晚期患者肾虚证型(包括肾阴虚型、肾阳虚型、肝肾亏虚型)也较为突出,合占42.7%,而早期患者肾虚证型仅合占26.7%,差异显著。③从AS病情来看,活动期患者以邪实证型(主要为湿热型)为主,缓解期患者以肾虚证型(包括肾阴虚型、肾阳虚型、肝肾亏虚型)为主,差异显著。
由此可知:①湿热型和肾阴虚型是AS最常见证型。②早期、活动期患者以邪实证型为主,而中晚期、缓解期患者以肾虚证型为主。③湿热壅滞督脉是AS病情活动的主要原因,随着病情的缓解或病变的进展,肾虚证型逐渐突出,且以肾阴虚型和肝肾亏虚型为主。
正文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主要侵犯脊柱,并可不同程度累及骶髂关节和周围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晚期脊柱强直、关节畸形,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原因未明,现代医学尚缺乏特异性治疗。祖国医学在治疗上有独到之处,且对辨证规律的研究为治疗的关键。本文对AS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进行调查研究,现总结如下。
一、调查对象
1、诊断标准:
AS诊断,按照1984年纽约修订的AS诊断标准;AS病期(早期、中晚期)划分,按照1988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1]修订标准;AS病情(活动期、缓解期)判断,按照参考文献[2]所述标准。
2、患者资料:
本研究共调查2001年9月~2004年9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门诊及住院的AS患者199例,其中男178例,女21例(男:女=8.5:1);年龄9~55岁,平均年龄26.8岁;病程3个月~20年,平均病程8.7年。
①地域:
199例患者中,江西、长春、兰州患者各1例,广西患者4例,印尼患者5例,其余均为广东患者。
②AS病期(早期、中晚期):
199例患者中,病期处于早期患者75例,中晚期患者124例。
③AS病情(活动期、缓解期):
199例患者中,病情处于活动期患者158例,缓解期患者41例。
④AS病因:
199例患者中,有家族史21例,外伤史30例,感受寒湿8例,分娩后起病6例,其余无明确病因可查。
⑤排除标准:
以上全部病例均无心、肝、肾、造血系统的严重病变,近期未使用过激素类药物,并排除严重畸形的AS晚期患者。
二、研究方法
①设计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诱因、症状、体征、腰椎及骶髂关节X线片。
②AS患者的中医证型分为5型:湿热型、寒湿型、肾阴虚型、肾阳虚型、肝肾亏虚型[3]。
③由专人统计调查表,AS患者的中医证型由2名副高职称以上专家最后核定,统计学方法采用χ²检验。
三、研究结果
1、AS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
199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依次是湿热型116例(58.3%)、肾阴虚型40例(20.1%)、肝肾亏虚型21例(10.6%)、肾阳虚型12例(6.0%)、寒湿型10例(5.0%)。
2、AS患者病期在早期与中晚期的中医证型分布:
早期与中晚期患者均以湿热型为主,分别为51例、65例,分别占68%、52.4%,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中晚期患者肾虚证型(包括肾阴虚型、肾阳虚型、肝肾亏虚型)也较为突出,合计53例,合占42.7%;而早期患者肾虚证型仅合计20例,合占2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20,P=0.0225938),详见表1。
3、AS患者病情的活动期与缓解期的中医证型分布:
活动期患者以邪实证型(主要为湿热型)为主,缓解期患者以肾虚证型(包括肾阴虚型、肾阳虚型、肝肾亏虚型)为主,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详见表2。
四、讨论
AS在中医学中属于“痹证”、“骨痹”范畴。早在2000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对AS的发病论述:“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历代医家遵《黄帝内经》之旨,多从“肾虚邪痹”立论,认为肾虚为本病形成的内在因素,风寒湿邪侵入督脉为本病发生的外在条件。
然而在AS中医证型的研究方面,各家各地研究较多、报道不一,且缺乏统一的证型规范,不利于对本病的进一步研究。如娄多峰将本病按早、中、晚期分治,早期邪实兼正虚,中晚期以正虚为主兼邪气存在。焦树德认为本病病机为督虚寒盛证,主以补肾祛寒、强督助阳为主,辅以化湿疏风、养肝荣筋。根据目前报道[4],本病辨证分型最为常见的有阳虚型、寒湿型、血瘀型、阴虚型、湿热型、痰浊痹阻型、寒热错杂型等。
本研究着重分析广东地区为主的199例AS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由高至低依次为湿热型、肾阴虚型、肝肾亏虚型、肾阳虚型、寒湿型,其中湿热型和肾阴虚型是AS最常见证型。从AS患者的病期、病情分别与AS证型的关系来看,病期处于早期与中晚期、病情处于活动期的AS患者,均以湿热型为主;而病期处于中晚期、病情处于缓解期的AS患者,肾虚证型逐渐突出,且以肾阴虚型和肝肾亏虚型为主。
广东处于岭南地带,气候潮湿炎热,湿热邪盛是AS病情活动的外在因素,正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地势使然也”。而本病好发于青少年男性,正值阳盛气盛之体,故AS发病之时多从热化,表现为一派湿热之象;而湿热淫恋,或病久之后则耗伤肾阴肾精而本虚之证渐露。这提示湿热壅滞督脉(邪气亢盛)是AS病情活动的主要原因,随着AS病情的缓解或病变的进展,肾虚表现逐渐突出,且以肾阴损伤和肝肾亏虚为主。
此外,笔者的同期研究亦表明,湿热型AS患者体内血清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升高,与非湿热型AS患者相比有显著差异,这说明湿热之邪在AS病情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AS的中医治疗,在病情的活动期应注重清利湿热通督,兼以滋肾壮督;而在病期的中晚期、病情的缓解期则应以滋肾壮督为主。本研究亦为上述结论提供了临床依据。
本文作者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林昌松、陈纪藩、黄仰模、关彤、刘晓玲、李小兵、刘丽娟。
参考文献:
[1] 王兆铭. 中国中西医结合实用风湿病学[M].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7: 766-772.
[2] 陈纪藩, 林昌松, 周伟生, 等. 通痹灵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评价[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 19(1): 8-11.
[3] 林昌松. 中医辨病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J]. 新中医, 2004, 36(5): 5-6.
[4] 马桂琴, 冯兴华. 强直性脊柱炎证候研究概况与展望[J]. 中医正骨, 2002, 14(4): 59-60.
强友如有疑问,请在评论区留言。或扫描站点二维码,加入301AS强友微信群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