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灸法——火龙灸的操作方法、作用机理及功效特点

火龙灸是在传统灸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良的一种灸法,因其操作起来形似火龙而得名。其灸的作用力大而广泛,热力深透且持续作用时间长,如火龙之有力量。火龙灸操作简便,施术部位灵活广泛,安全性高,疗效好。其通过大面积、大剂量深透的温热刺激作用,使人体经络畅通,激发经气,内达脏腑,外通肢节,从而达到强壮真元、调和阴阳、温通气血、通络开痹、活血化瘀、引邪外出等作用。笔者现将火龙灸的操作方法、作用机理及功效特点介绍如下。

一、火龙灸的历史源流

火龙灸是一种大面积施灸法,起源于晋代皇家,为历代宫廷养生术中的精华。在古代民间,运用灸法养生保健相当普及,但这种灸法是在皮肤上直接燃烧,有很大的痛感,还会留下疤痕,不易被养尊处优的皇亲贵胄所接受。为避免这一缺点,御医们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发明了一种宫廷火龙灸的专用灸器——“瓦甑”。御医施治时运用多个瓦甑在人体背部沿督脉走形排列,点燃其内的灸条施灸,烟雾蒸腾,其形如腾云之龙。这种舒适、安全、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深受皇亲国戚们的喜爱,一直被历代宫廷御医所用,并被视为宫廷秘术,秘而不宣。直至清末,由于太医院重视汤药,轻视灸法,宫廷的针灸科被废止,火龙灸法也随之在宫廷消失,逐渐流入民间。

二、火龙灸的操作方法

相对于传统的火龙灸,现代的火龙灸法已做出改进,使用医用酒精(乙醇)取代了艾条,不仅继承了传统火龙灸的优点,同时又避免了烟火污染,取材更为方便,操作更为简洁。火龙灸的操作方法具体为下列五步:

将中药浸泡好的纱布条取出,敷于患者的施灸部位,其余部位皮肤覆以干毛巾加以保护;

将一条厚约1cm的湿毛巾轻覆于纱布条上;

沿纱布条的摆放形状,用注射器在湿毛巾上以”之”字形洒上95%医用酒精并点燃,可看到在患者施术部位形成一条“火龙”;

待患者感到皮肤灼热,用备好的另一条湿毛巾从侧面覆盖捂灭火焰并留置,根据患者情况选取相应的部位进行按摩,热感减退后再洒上医用酒精,重复点火、捂火,反复操作3~5次;

灸疗结束后,擦干患者皮肤,嘱避风、保暖。

三、火龙灸的作用机理

火龙灸的作用机理是其强大的温阳作用。《黄帝内经》非常强调阴阳平衡及阳气的重要性。《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则所折寿而不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总结下来,阳气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①“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从早上开始生发,日中最为旺盛,日落时则衰减,机体汗孔关闭,身体的活动量相对减少。晚上阳气潜藏于内,运行于五脏,是人体修养生息的时候,阳气用事,卫外抗邪,故各种气化活动完成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②“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的活动上升于头面五官,扩散于躯干体表,温养形神,使人精神焕发,意识清醒,感觉敏锐,能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固护人体阳气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火龙灸通过大面积、深透性灸法,激发人体阳气,调整脏腑功能,驱邪外出,达到防病治病目的。此外,火龙灸的施术部位多在人体背部督脉、膀胱经所循行处。《脉经》吕广注:“督脉者,阳脉之海也”。王冰亦曰:“所以谓之督脉者,以其督领经脉之海也”。督脉不仅是阳脉之海还是十二经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膀胱经与阳脉之海的督脉共同循行于背部,交于百会、风府。《黄帝内经·素问》吴昆[1]注:“巨阳,太阳。言其统摄诸阳,谓诸阳之宗属也”。《血证论》[2]曰:“膀胱称为太阳经,为水中之阳,达于外以为卫气,乃阳之最大者也”。由此可知,膀胱经得到督脉阳气的资助,故阳气最大,其为人体之藩篱,抵御风寒等邪气的侵袭。火龙灸通过其大面积而又深透的温热作用,不仅激发和温补督脉膀胱经之阳气,还能促进人体对温阳活血药液的吸收,提高疗效,共同达到强壮真元、调和阴阳、温通气血、通络开痹、活血化瘀、引邪外出的效用。

四、火龙灸的功效

1、局部刺激作用:

火龙灸采用医用酒精反复燃烧产生温热刺激,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人体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患处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此外,还可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温阳药物的透皮吸收。

2、经络调节作用: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火龙灸的理论基础。经络学说认为,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协调的。人体除了脏腑外,还包括经络系统,人体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共同组成。而火龙灸通过大面积的温热刺激作用于人体皮部,通过“皮部—络脉—经脉—腑—脏”,对经络系统产生整体调节作用。经络系统协调平衡,气血温通,则人体阴阳平衡,疾病得以治愈。

3、免疫调节作用:

许多试验都证实了火龙灸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通过调节细胞免疫[3]与体液免疫[4]实现:

①火龙灸对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提高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细胞)数、TH/TS比例以及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从而调整T淋巴细胞亚群的平衡,促进白细胞介素-2的合成、释放,使细胞免疫功能得以恢复,提高局部的免疫应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②火龙灸对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免疫球蛋白的调整,其对补体也具有调节作用。补体则是一种非特异性体液免疫因素,能扩大特异性免疫效应,如杀菌、溶菌、血和细胞溶解、吞噬和趋化之类的免疫反应几乎均有补体参与。

五、火龙灸的特点

1、作用面积大而灵活:

火龙灸相对于传统艾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大面积的温阳。传统艾灸疗法取材多选用艾炷、艾条,点燃后将其置于辅助灸器或手持施灸,用辅助灸器施灸部位局限,手持施灸耗费人力,因此其治疗部位往往比较局限,多为某一小块范围或几个穴位。而火龙灸利用医用酒精燃烧后的温热作用治疗疾病,其治疗范围为毛巾所覆盖的大片面积,温阳效果显著。其不仅可用于人体背部督脉、膀胱经循行部位,且腹部、四肢关节等处的运用也较为普遍。

2、对于陈旧性、难治性疾病疗效显著:

火龙灸治疗陈旧性、难治性疾病作用显著,如对于强直性脊柱炎(AS),西医疗法治疗AS多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配合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等,不仅副反应大,病情还易反复。运用火龙灸治疗AS,不仅安全、无副反应,且疗效显著[5]。对于其他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6]、抵抗力低下[7]、产后风湿病[8]等,火龙灸同样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3、取材容易、操作简便:

火龙灸所需器材简单而容易获得,准备纱布、毛巾、医用酒精、棉球、止血钳、打火机即可。操作方法如上文所述,简便易行。医师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精确调整医用酒精的用量,控制火焰的大小,以及医用酒精燃烧时间的长短,且易学、易控制,治疗效果较好,也易于推广。

4、患者易于接受:

火龙灸避免了传统灸法直接作用于人体皮肤而造成较大疼痛的弊端,多数患者自述治疗过程舒适愉悦,效果立竿见影。且使用医用酒精燃烧替代艾炷,无烟雾产生,保持诊疗环境干净舒适,从而易于被患者接受,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5、治疗适应证范围广:

火龙灸法治疗的适应证广,对阳虚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调整人体免疫平衡,对于风寒感冒、体弱易感冒、腰背肌筋膜炎[9]、骨关节炎、慢性腰肌劳损、脾胃功能失调、男女生殖系统疾病[10]、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等疾病具有良好效果。且对于其他表现为阳虚症状的疾病,尤其是阳虚较甚的疾病,疗效尤其显著。由于火龙灸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无痛苦,无论男女老幼皆可使用。

六、火龙灸的禁忌证

火龙灸的禁忌证主要有下列六个方面:

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忌灸;

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者忌灸;

皮肤发炎、脓肿、溃烂或对医用酒精、药物等过敏者忌灸;

人体大血管处、心脏部、颜面部忌灸;

糖尿病患者、瘫痪患者等皮肤感觉迟钝者忌灸;

灸后注意保暖,否则寒邪入侵,加重病情。

七、典型病案举隅

患者,女,48岁,1年前因腰骶部疼痛不适伴右下肢放射痛于当地县医院就诊。患者腰部活动明显受限,血沉65mm/h,C反应蛋白阴性,HLA-B27阳性,类风湿因子阴性,抗O抗体阴性。X线摄片示腰椎后关节间隙模糊、消失,后纵韧带轻度钙化,关节面硬化,间隙毛糙,轻度变窄,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AS)。随后患者一直服用塞来昔布、尼美舒利等西药治疗,期间病情反复,给患者工作及生活造成极大不便。

2个月前患者于我院门诊就诊,症见腰椎强直状,精神萎靡懒怠,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舌淡胖,苔白腻,边有齿痕,脉弦细,中医辨证为阳虚寒凝之痹证。遂采取火龙灸法,于患者背部督脉膀胱经处施灸,配合肺俞、肾俞、脾俞、胃俞等穴位的点揉按压,每次治疗15~20分钟,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患者自述腰骶部疼痛不适显著减轻,无右下肢放射痛,精神饮食睡眠可,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为巩固其疗效,嘱患者每周1次火龙灸治疗。

八、结语

火龙灸作为一种中医特色疗法,不仅施灸面积大,热力深透持久,而且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其大面积、持久渗透的温热作用是其他灸法所不能比拟的。因此,火龙灸对于多种疾病,尤其是对于阳虚症状及阳虚较甚的患者,具有极其显著的疗效[11-15]。笔者希望将这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以便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疾病的困扰。

本文作者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李梦、罗玲。

参考文献:

[1] 吴昆著, 山东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室校点. 内经素问吴注[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41, 136.

[2] 唐容川. 血证论[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6: 14-15.

[3] 朱文莲, 刘仁权. 艾灸大椎穴对免疫低下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28(1): 89-91.

[4] 杨志新, 乔跃兵, 赵粹英. 艾灸对荷瘤小鼠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增强作用[J].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2, 19(2): 97-99.

[5] 何琴. 针刺配合火龙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J]. 医学信息, 2012, 25(12): 341.

[6] 李娜, 张中新, 李双霞. 火龙督脉铺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42例[J]. 西部中医药, 2013, 26(9): 98-99.

[7] 朱现民, 张蕊, 苏红利. 督脉铺灸法在妇女小儿病证中的应用[J]. 中国民间疗法, 2013, 21(8): 13-14.

[8] 欧阳颀. 火龙灸治疗产后风湿病的思路与方法[J]. 针灸临床杂志, 2013, 29(8): 44-46.

[9] 王世友. 针刺配合火龙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60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3): 52-53.

[10] 马银梅. 火龙灸和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综合治疗劳淋疗效观察150例[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15): 282-283.

[11] 彭平, 彭鸿, 刘文霞, 等. 土家医火龙灸调理女性阳虚体质的疗效观察[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4, 20(12): 33-34.

[12] 胡煜, 王欢欢, 罗慈华. 任督点穴配合火龙药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临床观察[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4, 5(9): 37-38.

[13] 王薇, 李菊莲, 宋志靖, 等. 火龙灸联合针刺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48例[J]. 中医研究, 2014, 27(5): 52-53.

[14] 马银梅. 火龙灸和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综合治疗劳淋疗效观察150例[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15): 282-283.

[15] 杨慧华, 朱炜, 杨燕妮. 火龙灸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观察[J]. 护理学报, 2013, 20(23): 63-65.

文章标签 :, ,
1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