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强直性脊柱炎(AS)是脊柱关节病的一种亚型,主要累及骶髂关节和中轴骨骼。本病的特征是持续性炎症,其炎症高度活动和低度活动相交替。AS好发于青少年,通常在18~22岁发病,男女比例约为2:1。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其发生与遗传、慢性感染、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和内分泌失调等有关。现将近几年国内外对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做一概述。
一、病因
1、遗传因素:
AS是一种高度遗传性的疾病,最近关于AS的家系和孪生研究显示,其存在遗传易感性多基因模式[1]。1973年发现人白细胞抗原HLA-B27与AS的密切相关,经研究证实HLA-B27直接参与了AS的发病,是AS的原发关联成分。
2、免疫因素:
研究发现,AS患者的骨、关节及滑膜组织内有大量炎性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存在T细胞应答和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偏移。
3、感染因素:
60%以上的AS患者出现亚临床炎症改变,血清IgA抗体水平明显升高,其血清浓度与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相关[2]。研究发现,多数AS患者有肠道或泌尿生殖系细菌感染,推测HLA-B27因与细菌抗原片段存在分子水平的模拟而参与AS的发生,而微生物则可能通过肠道起作用。有报道显示,外伤、甲状旁腺疾病、内分泌及代谢缺陷等与AS的发生有关,而风、湿、寒冷因素是本病的诱因。对特殊人群的调查发现,固定的工作姿势及刻板式局部训练可诱发AS。
二、发病机制
1、HLA-B27:
HLA是由人类第6对染色体控制的一系列淋巴细胞抗原。研究发现,AS与HLA-B27抗原有非常强的相关性[3],不同种族人群中HLA-B27阳性比例也有所不同。目前,HLA-B27与AS发生的相关性尚未明确,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假说[4]:
①连锁不平衡学说:认为HLA和AS相关可能是HLA某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和真正的易感基因处于紧密连锁不平衡,而HLA基因本身并不是引起AS的直接原因,仅仅是遗传表达标志。
②免疫应答基因学说:认为人的Ir基因包含在HLA II类基因群中,特定的Ⅱ类基因型可能导致特定的异常免疫应答,从而表现为易感某种疾病。
③受体学说:认为HLA抗原可能是微生物或其他病原物质的一个受体,两者结合而导致组织损伤。
④分子模拟学说:认为HLA抗原本身和某种病的病因物质之间,存在分子模拟或交叉反应性,导致机体对这种物质不能发生有效的免疫应答,既不能识别也不能排除。
⑤关节源性肽假说:认为关节源性致命肽只存在于关节组织中,由HLA-B27特异性地提呈,正常情况下其递呈水平太低,致使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在胸腺发育过程中经历阳性和阴性选择后,既不能诱导克隆删除,又不能激发免疫应答。当带有某些具有结构同源性的蛋白的病毒或细菌感染时,致敏耐受的T细胞识别关节源致命肽,引起自身免疫反应而损伤组织,组织损伤所释放的自身抗原又可进一步扩大这种自身免疫。
⑥T细胞受体库和超抗原假说:认为AS的发病取决于T细胞受体接纳人白细胞抗原多肽复合物的能力,引起AS的T细胞受限于某种人白细胞抗原分子即HLA-B27。
⑦自身转换假说:认为抗原结合槽中的不成对的Cys67因被氧化而发生电荷的变化,进而引起HLA-B27结构的变化,将两个重链以二硫键相连接形成二聚体。结构变化的HLA-B27被免疫系统识别,引起强烈的免疫反应。
⑧未折叠蛋白应答假说:认为AS的发病是由B27相关的细胞内质网(ER)中未折叠蛋白应答(UPR)导致的信息传递导演引起的。
2、非HLA-B27基因:
AS的易感性大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HLA-B基因、HIA-DR基因、LMP和TAP基因、MICA基因等非HLA-B27基因与AS存在相关性。HLA-B60是除B27外第一个被报道的与AS有关的分子,可能使AS的致病机会增加3倍;低相对分子质量多肽基因与AS发病可能存在一定关系。Brown等[5]发现,AS与HLA-DR1位点独立相关,与HLA-DR1呈负相关,而HLA-DR7与AS早发有关;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因定位在6号染色体短臂HLA Ⅲ类区域。目前发现,TNF启动子区域的多态性可能与AS易感相关。
3、瘦素:
瘦素(Leptin)是一种由肥胖基因(Ob)编码的分泌型蛋白质,其结构与很多细胞因子相似,在生殖、造血免疫和其他神经内分泌系统均有一定作用。研究发现,瘦素在体外能直接调节数种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增加IL-2和γ-IFN的分泌,降低IL-4的水平。研究还发现,AS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明显升高与IL-6和疾病活动度有关,提示瘦素和IL-6在AS的炎症反应中起作用,这可能与单核细胞的活化有关;但不能确定血清瘦素水平的提高是否仅仅反映由IL-6水平提高引起的继发现象[6]。
4、细胞因子:
①Th细胞:Th1/Th2失衡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性炎症有关。A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以Th1型细胞为主,但Th1细胞的分化能力似较Th2细胞下降,且随着炎症活动这种下降更为明显。推测AS的发病与Th1型细胞因子增多、Th2型细胞因子减少有关,但Th1/Th2细胞群特别是Th1细胞在AS中的确切作用尚不明确[7]。
②趋化因子:IP210属CXC趋化因子家族,主要由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在受干扰素2γ刺激后产生,在T细胞向炎症部位的迁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证明,趋化因子CXCL1的表达水平在伴有与不伴有外周关节炎的AS患者外周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可能存在显著性差异,AS患者关节液中大量表达的CXCL1可能是导致伴有关节液的AS患者外周血清中的CXCL1蛋白表达水平更高的原因之一。
③白介素:白介素IL-8是由多种细胞产生的趋化性细胞因子,引导中性粒细胞变性及脱颗粒,是中性粒细胞激活和迁移的重要调节因子,以及进入损伤组织的重要介质,在损伤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IL-8在活动期AS中高表达,可能是AS的一种重要炎症介质,其介导AS滑膜甚至其他受累组织炎症的发生和发展[8]。另有研究结果显示,活动期AS患者血清白介素IL-18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这提示IL-18与AS病情活动有关,且可作为评估AS病情活动的指标之一。
5、Ⅱ型胶原与蛋白聚糖:
有研究认为软骨成分中的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可能是AS自身免疫反应的候选目标。虽然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模型类似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但用蛋白聚糖免疫的动物模型却显示出典型的AS特征[9]。
6、DNA甲基化:
虽然90%的AS患者携带HLA-B27基因,但是HLA-B27 I类抗原对于整体疾病风险估计仅20~50%。随机失活的X染色体和DNA甲基化可能影响疾病的表达[10],但目前尚无AS患者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报道。
本文作者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刘巍、方方。
参考文献:
[1] 朱小泉, 曾庆馀, 孙亮, 等. 强直性脊柱炎的新易感基因识别研究[J]. 遗传, 2005, 27(1): 1-6.
[2] 范洪, 郑小丽, 侯英荣. 等. 强直性脊柱炎检测HLA-B27、ASO、RF、CRP的临床意义[J]. 医学研究通讯, 2004, 33(8): 37-38.
[3] 赵桐茂. HLA分型原理和应用[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236.
[4] 立彦, 王自正, 徐婷. 强直性脊柱炎和HLA-B27相关性的研究现状[J]. 放射免疫学杂志, 2008, 21(6): 578-580.
[5] 冯秀河, 王风玲. 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18): 4295-4296.
[6] Park MC, Lee SW, Choi ST, et al. Serum leptin levels correlate with interleukin-6 levels an disease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J]. Scand J Rheumatol, 2007, 36(6): 101-106.
[7] 朱超, 韩星海, 陈琦. 瘦素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 临床医学, 2009, 22(6): 1013.
[8] 杨春华, 黄峰. 趋化因子CXCL1与脊柱关节病外周关节炎及病因相关性研究[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7, 32(4): 340-342.
[9] 毛妮, 陈进伟. DNA甲基化与自身免疫性疾病[J]. 国家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08, 28(2): 161-162.
[10] 王新卫, 林智明. IL-23与IL-17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表达的初步研究[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9, 25(3): 266-270.
强友如有疑问,请在评论区留言。或扫描站点二维码,加入301AS强友微信群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