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旁注射与眼球结膜下注射治疗虹膜睫状体炎的对比研究

虹膜睫状体炎(又称前葡萄膜炎)是眼科常见病之一,若不积极治疗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及后遗症,如虹膜后粘连、瞳孔膜闭或闭锁、继发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甚至眼球萎缩等。既往临床上多采用抗菌、抗感染、散瞳等综合治疗,多口服或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但此法可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尤其是有禁忌症者更不能采用。

近年来,眼球结膜下注射眼球旁注射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治疗虹膜睫状体炎的疗效。传统的眼球结膜下注射是眼科常用的一种给药方法,将药物注射在眼球结膜下,可提高药物在眼内的浓度,延长药物作用时间,促进血液循环,容易进入房水和眼内组织。其收效迅速,且使局部较长时间保持药效,达到抗感染和促进吸收的作用。而眼球旁注射又称半球后注射,同样是眼科常见的给药途径,使用于眼科眼前段、后段以及视神经性疾病,可使药物在晶状体及虹膜后部位达到治疗作用。

我院在对虹膜睫状体炎实施治疗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眼球旁注射与眼球结膜下注射在治疗中和治疗后对患者的影响均有所区别。我科自2008年1月收集80例虹膜睫状体炎确诊患者,通过对其治疗中的并发症及相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两种注射方法及治疗效果的差异,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患者资料:

自2008年1月起随机收集虹膜睫状体炎患者80例,按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A组眼球旁注射)与B组(眼球结膜下注射)各40例,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①A组(眼球旁注射):

患者取仰卧位,固定头部,用0.5%碘伏消毒下眼睑皮肤3~5cm范围及操作者左手拇指、食指、中指各3次。

嘱患者轻闭眼睛,向上看,操作者选好进针点,即眼眶下缘中外1/3交界处。

操作者以左手食指固定注射部位,右手持抽吸的药物注射器(一次性2.5ml注射器,换一次性1ml注射器针头),垂直眼眶壁进针1.5~1.8cm,抽吸无回血后缓慢注入药物,注射量不超过1.5ml。

药物注射完毕后,用无菌棉签压紧针眼旁皮肤,迅速拔针后用无菌棉签压紧进针部位10~15分钟,防止针眼出血及局部肿胀。

②B组(眼球结膜下注射):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患眼滴表面麻醉剂0.4%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倍诺喜),1~2滴/次,间隔1~2分钟滴1次,共3次。

操作者左手拇指与食指(或中指)拨开上、下眼睑,令患者眼睛注视与注射部位的相反方向,以暴露出眼球结膜。

操作者右手以握笔的姿势持注射器(一次性2.5ml注射器,换一次性1ml注射器针头),针头方向与眼球壁呈10~15°,避开血管,切忌垂直,将针头刺入上或下眼球结膜或结膜穹隆处,轻轻挑起结膜进针3~4mm,缓慢注射药物,该处结膜呈鱼泡样隆起,注射量一般不超过1.5ml。

注射完毕,按医嘱眼部用药并盖眼垫,一般4小时左右取下眼垫。

3、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统计方法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A组(眼球旁注射)病程为5~10天,B组(眼球结膜下注射)病程为10~14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眼球旁注射)无需滴用表面麻醉药,而B组(眼球结膜下注射)每例患者均需滴用表面麻醉药;A组(眼球旁注射)无需眼垫包眼,而B组(眼球结膜下注射)每例患者均需眼垫包眼。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详见表1。

三、讨论

上表显示,B组(眼球结膜下注射)有较大的不良反应,不仅使眼球剧烈疼痛,造成患者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而且眼球结膜出现明显充血、水肿以及结膜下出血[1]。单象限眼球结膜下注射后,局部结膜及血管常常弹性减退、变硬,有的甚至变性,从而导致药物吸收差、疼痛增加、眼球结膜下出血及结膜充血难以消失,以及眼异物感等并发症[2]。

A组(眼球旁注射)则是从眼睑皮肤进针,不会形成结膜瘢痕;而眼球结膜下注射是直接从结膜进针,易形成结膜瘢痕。瘢痕的形成往往会影响药物的吸收,还会影响眼球的活动度。眼球旁注射能提高药物在眼内的浓度,增强及延长药物的作用,又由于注射液的刺激及渗透压的改变,可促使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抗感染和促进吸收的目的[3]。此外,眼球旁注射的针头能穿过眼球赤道部,使眼球前后段炎性反应均能得到治疗,且能快速消除炎性反应,使全身用药减少。而且眼球旁注射能保护眼表泪液结构的完整性,避免了传统的眼球结膜下注射因结膜局部多次注射及药物刺激而造成的结膜出血、水肿甚至坏死、瘢痕形成及粘连等并发症。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眼球旁注射)结膜水肿2例,结膜出血1例;B组(眼球结膜下注射)结膜水肿10例,结膜出血5例。A组(眼球旁注射)有疼痛感8例,无一例形成瘢痕;B组(眼球结膜下注射)有疼痛35例形成瘢痕9例。A组(眼球旁注射)患者病程也较B组(眼球结膜下注射)缩短。

此外,B组(眼球结膜下注射)每例患者均需滴用表面麻醉药,而A组(眼球旁注射)无需滴用表面麻醉药,既节约时间也节约麻醉药的使用;B组(眼球结膜下注射)每例患者均需眼垫包眼,而A组(眼球旁注射)无需眼垫包眼,既节约纱布的成本支出,也省去患者包盖一眼所造成视觉及美观困扰。

眼球结膜下注射患者在注射前常表现恐惧、心慌、痛苦、害怕、不配合,严重时可出现眼心反射[4],在两组患者中均有少数病例发生。针头刺破眼球是眼球旁注射最严重的并发症,注射方法不当、操作不熟练是造成这一并发症的主要原因;眼球结膜下注射刺破眼球少见,但也是很严重的并发症,可使患者视力严重丧失,相关研究[5]曾有报道,但在本研究两组病例中均未发生。眼球结膜下注射患者中出现休克症状1例,因该患者空腹注射且感觉剧烈疼痛引起,经抗休克等一系列措施处理后无后遗症发生,而眼球旁注射未发生休克病例。

四、小结

通过临床观察,眼球旁注射与眼球结膜下注射相比较,眼球旁注射法是治疗虹膜睫状体炎更为理想的用药途径,也可避免全身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更适合于全身用药禁忌者,操作安全、简便,痛苦小,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本文作者为广东省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眼科唐玉花、许奕如、舒香云、叶森娣、郑小英。

参考文献:

[1] 马翠萍, 陈咏冲, 廖瑞端, 等. 糖皮质激素滴眼与球结膜下注射治疗葡萄膜炎疗效分析[J]. 眼视光学杂志, 2004, 9(3): 186-189.

[2] 刘红玲. 四象限球结膜下交替注射法的优越性[J]. 当代护士(学术版), 2006, 6: 74-75.

[3] 郑碧娟, 孟碧莲. 白内障患者术后半球后注射效果观察[J]. 护理学杂 志, 2001, 16(9): 536-537.

[4] 卢静华, 李香芹. 眼球结膜下注射时护患沟通技巧[J].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2005, 4(7): 88-89.

[5] 郑晓春, 张海斌. 球结膜下注射误入眼内2例的护理体会[J]. 当代医学, 2008, 23(12): 138.

1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