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推拿过程中小关节咔嗒声的发生机制分析
治疗腰背痛时,常采用脊柱推拿方法治疗。目的是恢复脊椎小关节的正常活动。采用的手法为快速、低幅的推扳手法。推拿时,常可听到咔嗒声响,一般认为这是手法成功的标志。通过声响,术者可了解手法松动过程中的大致情况。以往对掌指关节咔嗒声产生机制的研究较多,认为与关节内气体腔有关,并以此机制推测颈椎小关节内气体腔在推拿过程中产生声响的原因。
本研究旨在明确颈椎在推扳手法时,头旋转的方向与小关节声响侧的关系。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纳入51例受试者,年龄18~46岁,平均25岁,男女之比36:15。研究前确定有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手法禁忌征、颈椎损伤史和颈椎活动度。其中1例因颈椎病被排除,其余50例随机分为2组:组A(n=24)行右侧C3-4小关节旋转手法;组B(n=26)行左侧C3-4小关节旋转手法。
推拿前将全向式麦克风置于颈椎C2横突前方,先用粘性剂环形涂成2mm厚的隔绝面,胶带固定后将麦克风与录音机相连,用磁带录音左右侧声响。测完20例后,将两侧麦克风对调,以减少误差。
二、推拿手法
受试者仰卧,术者右手食指扪住C3-4小关节(以头向左侧旋转为例),顶住头,左手从对侧抓住下颏,头向左侧旋转45°,右手拇指轻轻地向内侧移动,摸清C4关节突,从外向内,将关节向侧推至接近生理活动的极限,然后由外向内,靠双腕的快速旋转做迅速低幅的推扳,所有手法均由一人完成。
三、录音和波形分析
录音机的左右通道分别与左右侧麦克风相连。结果用计算机分析处理,机内装有波形编辑软件。用SAS-PC统计软件分析,可信区间为95%。对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差异,如旋转方向、性别、创伤史和年龄等,进行检验,对其累加性效应,采用逻辑回归检验。
四、结果
本研究50例受试者中,其中15例有颈损伤史。推拿时均有至少一处小关节发出声响(50例共有116个关节声响),虽然有时根难听清,但对录音的声波类型分析表明:12例是单个关节发出声响;大多数(64%)是2个或3个关节发出清脆的关节咔嗒声;其余是4个或5个关节发出声响。
50例受试者在关节处于紧张状态,即摆好体位准备推拿时,有6例出现关节声响,但推扳时又再次出现关节声响。其中47例(94%)关节声响发生在头旋转侧,另外3例出现在对侧(其中1例为单纯的对侧声响,另外2例为双侧)。其对侧声响是随后出现的,振幅比前次声响的振幅要低。以往颈部损伤史可明显降低关节声响的发生率,年龄和性别对其无影响。
五、讨论
以往对关节声响的研究多集中在掌指关节,并由此推论颈椎小关节咔嗒声中的声波类型与掌指关节相似。而胸椎小关节声响持续时间,有人报告为20毫秒,或25~75毫秒,或40~60毫秒。本研究总共116个关节声响的平均时间为4毫秒,如此大的差异是由于使用的手法和记录仪器的敏感度不同所致。两者间无法比较,因此关节声响的发生机制和起源仍无定论。有人对颞下颌关节疾病时出现的声响进行研究,发现其声响与颈椎推拿时发出的声响相似,作者推测这两种关节声响是关节相互摩擦所致。
推拿的手法复杂多样,不仅各派之间各异,而且门派内部也不同,但所有手法的目的是恢复正常的关节运动,使用最多的是旋转手法。使用旋转手法时,要使颈椎小关节处于被动活动的极限,此时遇到的阻力是来自关节囊的张力。推拿时所用的力必须足以克服关节表面的相互摩擦力,使关节分离,出现生理空隙,但不破坏其解剖结构的完整性,使关节的被动活动控制在生理范围内。由于关节面的突然分离,导致关节内气体流动,产生特殊的咔嗒声,这可使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增大。有人认为关节声响无意义,但大多数人认为关节声响表示关节面分离。
一般认为关节声响主要决定于推拿手法,声响多发生在推扳侧,与侧屈也有一定的关系。批评者则认为颈椎旋转推拿具有盲目性,因推拿过程中旋转的节段和方向是治疗的关键,而目前一些研究和治疗中使用的手法无针对性,因此推拿的节段和方向很可能是错误的。本研究提示:至少在无颈椎损伤史的无症状受试者中,一些推拿的理论基础值得怀疑。
本研究有3例关节声响发生在头旋转的对侧,均有颈部损伤史,值得进一步研究。当退变和颈痛发生时,颈椎生物力学发生改变。如果说关节声响很重要,认为它是推拿手法成功的标志,并可推断手法的疗效,这就更有必要深入研究,以确定推拿时关节声响侧以及节段。另一需要阐明的是:头旋转的方向、手法或力是否决定关节声响的节段和发生侧。
综上所述,本研究仅是初步研究,希望今后在各种推拿手法的对比研究中做进一步研究,使推拿更具特异性,避免盲目性,这样才能使推拿手法得到发展,减少手法的副作用。
本文作者为广州第一军医大学李义凯、钟世镇。
强友如有疑问,请在评论区留言。或扫描站点二维码,加入301AS强友微信群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