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松解、减压、剥离术综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驼背畸形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其病变特点是几乎全部累及骶髂关节,常发生脊柱椎间盘、纤维环及其附近韧带钙化与骨性强直。患者症状多见腰背僵硬或疼痛,晚期脊柱强直驼背,关节畸形,致残率高。AS目前还未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虽然临床上多有运用针刀治疗本病的报道,但取得疗效不一。针对其病理改变特点,近年我院对100例AS患者采用针刀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通过对局部病变组织进行直接松解、减压、剥离术,以调节脊柱力学动态平衡,调整椎体应力,减轻区域组织内压,从而恢复机体的动态平衡,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尤其对于改善AS患者的活动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有明显作用。

一、患者基本特征

接受我院针刀综合治疗的100例AS患者,均采用1984年修订的纽约AS分类标准予以确诊;其中男89例、女11例,年龄18~61岁,病程11个月~17年。

二、手术方法

1、采用针刀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

包括针刀松解、减压、剥离术;手法整复术;脊柱、下肢牵引术;按摩、理疗;中西医药物治疗等。总疗程1个月。

2、针刀松解、减压、剥离术的主要部位:

脊柱周围软组织、髋关节周围软组织、腹壁软组织松解;附着点病灶针刀松解等。

3、针刀操作要领:

①针刀在脊柱棘间的操作:

首先要找准棘突的上或下缘部位,针刀在穿过棘上韧带进入棘间韧带时,手法要轻,不要穿透棘间韧带;松解手法以推切为主,以达到松解棘突上或下缘之应力效果。

②针刀在脊柱两侧关节突、关节囊、横突间的操作:

旁开脊柱中线2~3cm,胸段的棘突下缘与下一椎体横突基本在一条平行线,腰段的棘突下缘与椎体横突基本在一条平行线;进针时要一边进针、一边剥离、一边推进,以扩大松解范围,避免直接进针时穿过关节突、横突进入胸腹腔;进入关节囊时要贴近囊面,应尽量将变性、挛缩甚至纤维化、钙化、骨化的关节囊切开,以达到相对彻底松解、减压、剥离之目的。

4、术后中西医药物治疗:

每次针刀术后,除行牵引、按摩、功能锻炼外,通常再配以中西医药物治疗;中药需辩证论治,常用治则为补肾、益气、活血养血、疏筋活络;尤其在发病早期或活动期,还应祛风、散寒、除湿邪。

5、术后康复锻炼及卧床注意事项:

患者出院后为巩固疗效,需长期进行康复治疗。平卧时要加强脊柱各项康复锻炼,并预防褥疮形成。

三、术后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将针刀术后疗效划分为4级:

①临床治愈:所有症状消除,关节功能恢复正常,生化指标恢复正常;

②显效:全部症状或主要症状消除,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能正常生活或工作,生化指标基本恢复正常;

③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除,关节功能有明显进步,生化指标有所改善,需间断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维持;

④无效:与治疗前比较,各方面均无明显改善。

2、评价结果:

上述100例患者术后完成临床观察,无脱落及剔除病例,总体临床疗效详见下表:其中有效率为100%,显效率超过50%,疗程明显缩短,随访1年发复6例。

四、验案举隅

患者,男性,23岁,幼时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及双下肢酸痛,影响走路,行走疼痛加重,曾先后就诊于江西省各大医院,多年一直未有明确诊断及治疗。20岁左右于江西省第一附院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AS),具体治疗方案不详,且症状缓解不明显。后求诊于一私人郎中,服用活血化瘀中药煎剂1年,服后疼痛缓解,且背可暂时挺直。1年后未续方,症状出现明显加重,背部弯曲程度加大且强直,不可直立,平躺困难,活动时出现髋关节疼痛及下肢酸痛,一直未再予以治疗。直至笔者南昌出诊,该患者求诊于针刀专科,遂于我院治疗。

入院时患者肩部、腰背部及下肢酸痛,髋关节疼痛,行走后略有缓解;驼背,脊背上有较明显驼峰,平躺困难,直立不能,行走易劳累气喘。体格检查示枕墙距15cm,腰椎前屈6°、后伸0°,胸椎T9~腰椎L3后凸,关节功能及活动度受限,颈背腰肌僵硬,腰背不能后伸,背部肌肉与腹肌紧张、弹性差,仰卧位时双膝关节不能放平触及床面水平位,需高枕而眠,不可去枕;下蹲受限,双侧4字征阳性,双下肢内旋外展功能受限,双侧外展均小于10°,并呈外旋屈曲位。腰椎X线片示腰椎及双侧骶髂关节病变,考虑强直性脊柱炎改变。

入院后1月内患者经采用针刀松解、减压、剥离术综合治疗10余次后,头颈部、腰骶部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恢复基本正常,可直立1~2小时无劳累感;仰卧位时头、背、腰和双腿平伸能同时触及床面同一水平位,膝关节可放平,可去枕平躺;双下肢可并拢,双脚可交叉;肩背部、腰背部、双膝关节疼痛均不明显,活动后右髋部略有酸胀感。总体疗效显著,随访2年无反复,根据上述疗效评价标准,本病例为临床治愈。

五、讨论

1、AS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无AS之病名,但在中医经典著作及历代中医文献中早有相似于本病的描述,如《灵枢·寒热》:“骨痹,举节不用而痛”;《素问·痹论》:“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根据AS发病年龄层低、家族遗传倾向、炎性致病原侵袭等发病特点[2],以及腰背肢体关节冷、重、疼痛固定不移,病情缠绵难愈,逐渐侵蚀关节和肌腱等症状特点[3],可知本病“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当属“骨痹”、“肾痹”范畴;亦因其病性顽固而缠绵难愈,也可称“顽痹”、“尪痹”;而中晚期发生驼背、畸形故称“龟背”[9-10]。

AS致病的外部因素是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内因则为肾督阳虚[4-5]。本病多为先天肝肾不足,精气不充,加之后天失养,湿热邪毒外袭,流注关节,侵蚀骨质、筋膜、肌肉,痹阻气血,以致毒、瘀、湿三邪共聚,相互搏结而成[6-7]。AS治疗应以补肾强督为主,佐以祛寒化湿,通活血脉,强壮筋骨[6-8]。

2、AS的西医病理特点:

AS好发于青少年男性,据报道本病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26%[11],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本病主要影响脊柱及骶髂关节,其基本病理改变是关节滑膜炎性病变或肌腱韧带附着点炎症。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滑膜感染导致的组织破坏、软骨形成、骨侵蚀和韧带松弛不同,AS患者病理特征表现为韧带附着端病,病变原发部位在韧带和关节囊等关节周围软组织。其病变早期关节韧带、纤维环等受到纤维组织侵犯,导致整个关节破坏和附近骨质硬化;病变晚期关节韧带附着处形成韧带骨赘,不断纵向延伸,在相邻椎体间形成骨桥;最终可发生整个关节纤维性与骨性强直,脊椎、椎骨终板破坏,以及跟腱炎等多种病变。

西医治疗本病不外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糖皮质激素及生物制剂等,其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昂贵价格等因素限制了患者予以长期治疗的依从性。而中医治疗尤其是针刀疗法不仅可以改善AS患者的整体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而且毒副作用少,显示出独特的治疗优势。

3、针刀治疗AS的作用机理:

针刀疗法是一种绿色疗法,拥有不开刀、痛苦小、效果好、无副作用等优点。针刀疗法属闭合性微创手术,通过对局部病变组织进行直接松解、减压、剥离,使得神经、血管的卡压得到缓解,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对因粘连、疤痕、挛缩、关节微小错位等造成的椎间力学动态平衡失调能够加以调整,肌肉的紧张得以消除,最终纠正脊柱的平衡。并且还可以减轻区域组织内压,有利于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加快组织修复,从而恢复机体的动态平衡。应用针刀松解、切剥脊椎两侧骨突上挛缩的肌肉及肌腱附着点,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炎症吸收。而切断部分纤维化或骨化的肌腱、韧带,可解除小关节的固定。再加以牵引下手法调整脊柱畸形,可使脊柱小关节灵活性增大。并配合积极、正确的功能锻炼,有助于恢复脊柱正常功能,最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依据西医解剖理论,AS的脊柱病变主要涉及椎体的前纵韧带、横突间韧带、后纵韧带、棘上韧带的挛缩和硬化。这4种韧带对AS致病炎性因子的反应性不尽相同,其病理改变也非同步进行。在AS脊柱关节病变过程中,当椎体的前纵韧带、横突间韧带尚在挛缩状态下逐渐侵蚀破坏时,椎体的后纵韧带、棘上韧带已逐步硬化骨化。这种“前紧后硬”所产生的应力,使受累脊柱不断地前屈畸形成为必然,并最终呈现一种“圆形驼背”。AS的这种病理变化给针刀松解提供了组织学基础和施术依据,针刀的针灸作用及镇痛液的营养修复可减轻局部的炎性反应,抑制新的瘢痕形成,从而极大改善患者的活动情况,并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有明显作用。

从祖国传统医学来看,针刀疗法还可以刺激脊背部的各脏腑俞穴的功能,调节脏腑经脉平衡,同时还有储养精气、濡养筋骨肌肤、祛除风寒湿邪的功效,为治疗本病打下了增强后天之本的基础,并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思路。我院收治的100例AS患者采用针刀闭合性手术,对病变部位的疤痕、挛缩组织进行有效的切割、松解和分离,使逐渐硬化、强直的脊柱恢复了功能及活动度;加之采用牵引法拉开了椎体间隙和缩短的软组织,同时采用按、揉、点等手法作用于相关肌肉和穴位,逐步松解肌肉痉挛,软化僵硬组织,疏通经络,活血止痛;再配合1~3个月系统的治疗和康复锻炼,最终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4、针刀治疗AS的溯源与不足:

针刀治疗AS应追溯到1987年的金陵中医骨伤科医院,当时笔者所主管的病区先后收治4例AS患者,最小11岁、最大52岁。在朱汉章老师的指导下,笔者运用针刀,根据“华佗夹脊穴”原理,对这4例患者行针刀、手法、牵引等综合治疗,出乎意料的是这4例AS治疗效果出奇的好,为此南京多家报纸给予了报道。至此,运用针刀治疗AS,笔者开创了先河,但笔者在治疗中并未设置对照组,因而针刀治疗AS的确切疗效判断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针刀治疗AS历经多年的临床运用,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治愈了大批经常规治疗难以取效的患者,但仍有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根据我院治疗大量临床病例总结及随访情况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不足:对本病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诊断不准确;针刀操作前定位不准确,进针时深度、方向不到位,松解、剥离、减压不彻底;治疗手段单一,缺乏中药辅助治疗,滥用非甾体抗炎药及糖皮质激素,尤其激素疗法虽可在短期内见到显著疗效,但一旦减量或停用,很快便会导致病情复发;缺乏系统的康复锻炼,以致于有些患者近期疗效很好,但远期疗效较差。

因此笔者特别强调,针刀治疗AS需制订科学的个体化康复、锻炼方案,这也是治疗本病、恢复关节功能的关键。此外,合理调配营养、使患者舒畅情志、树立自信心,对于治疗本病亦同等重要。

本文作者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针刀科葛恒清、徐伟、唐铭含、杨永权。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 第1版.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186.

[2] 曾庆馀. 强直性脊柱炎的人群和家庭调查及HLA-B27的测定[J]. 中华内科杂志, 1987, 7: 38-39.

[3] 黄烽. 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的新探索[J]. 中华风湿病杂志, 2003, 7(7): 385-387.

[4] 林昌松, 陈纪藩, 黄仰模, 等.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的调查研究[J]. 陕西中医, 2005, 26(6): 548-549.

[5] 林昌松, 刘晓玲, 关彤, 等. 陈纪藩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J]. 新中医, 2001, 33(2): 10.

[6] 焦树德. 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探讨[J]. 江苏中医药, 2003, 24(1): 1.

[7] 王昊, 阎小萍, 马骁, 等. 焦树德教授治疗风湿病验案举隅[J]. 中国临床医生, 2008, 36(2): 68-69.

[8] 叶应陵, 崔仲礼.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和治疗[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 127.

[9] 王为兰.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66-268.

[10] 吴建华, 等. 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骨伤科, 1995, 3(2): 57-61.

[11] 王平森. 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16例体会[J]. 中医外治杂志, 2002, 11(4): 33.

1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