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肝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与遗传、感染、外伤、受凉等多种因素相关的慢性进行性免疫疾病,属中医“筋痹”、“骨痹”、“龟背”、“背偻”、“大偻”、“督脉病”、“痹证”等范畴,主要侵犯中轴关节,多从下肢髋关节、骶髂关节向颈椎方向上行性发展,也有少数先从颈椎后向骶髂关节呈下行性发展。AS病程长,致残率高,早期发现并予以正确治疗,可收到较好疗效;否则晚期关节及韧带骨化形成畸形,便难以逆转,因而如何正确规范治疗是早期控制和治愈AS的关键。现代多数医家多宗“肾主骨”、“肾为先天之本”、“腰为肾之府”等传统理论,即以肾为核心进行论治AS。而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观察到,本病早中期应从调肝论治,中晚期肝肾同治,方能见效快、疗效好。本文主要论述以调肝法治疗AS的心得体会。

一、AS的病因病机

AS早期表现为下背部及腰骶部疼痛、晨僵、非对称性关节痛、脊柱活动受限,甚至关节僵硬。现代病理学证实,AS病理性改变主要为肌腱端炎,即附着于骨、关节囊、椎间盘、大转子、骶髂关节等处的韧带及与之相接的肌肉、肌腱组织,发生了局部炎症渗出、炎性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增生、玻璃样改变,并逐渐出现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导致局部软组织纤维化、钙化和骨赘形成,从而引起晨僵、关节强直、脊柱活动受限,非对称性关节病变等。

而中医认为“肝主筋”,这里的“筋”包含广义和狭义两部分,广义之筋包括肌腱、筋膜、肌肉、韧带、胃肠等凡有伸缩功能的所有软组织;而狭义之筋是指肌腱、韧带和筋膜的总称,所以本病属于“筋痹”的范畴。《说文解字》曰:“筋,内之力也,从月从力,所以明其义也;从竹者,以竹之物多节,所以明其形也”,这说明筋是脊柱活动的主动因素。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肝主筋⋯⋯筋以肝气为用”,阐明筋收缩有力、舒张有致的运动功能为肝气主之。“肝者,其充在筋”,也就是说筋又赖肝血和肝阴的滋养,才能发挥正常的伸缩功能。《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肝藏血,体阴而用阳,肝血充盈,筋肉得养,才能伸缩自如,达到束骨利关节之目的。若邪气侵犯筋肉,阻滞经络;或肝血不足,肝气不调,筋失所养,肝气失用,伸缩功能必受影响,进而出现筋强拘挛、疼痛,关节活动不灵活。所以《素问·痹论》曰:“痹在于筋,则屈伸不利⋯⋯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诸病源候论·背偻候》更明确地指出:“肝主筋而藏血,血为阴,气为阳,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阳和同,则气血调适,其相荣养也,邪不能伤;若虚则受风,风寒搏于脊膂之筋,冷则挛急,故令背偻”。

二、AS的辨证论治

调肝之法包括调肝之实、理肝之虚。AS早期特点是肌肉僵硬痉挛、关节强直、屈伸受限,所以调肝柔筋、解痉止痛为治疗大法。邪热毒邪、湿浊痰瘀壅滞骨骼为疼痛僵硬的关键,所以药以祛邪通经、疏利关节方可缓急止痛。而AS根据其临床症状与治疗需要,可分为两类:明显型,发病之初即有本病临床病理特点,其又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正虚邪恋缓解期;隐匿型,即以缓慢渐进发展为特征,所表现临床症状不典型、不具体,但与肝之病理生理相关。因篇幅所限,本文主要讨论明显型。

1、急性发作期:

①主症:

以湿热毒盛为特征,一般多见于青少年,身体素健,突然出现腰骶疼痛,有时痛的比较严重,有时上窜胸颈,有时下趋大腿足跟,甚至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伴心烦易怒、口干舌燥、便秘溲赤,或有低热、舌苔薄黄、脉象弦数。

②治法:

此乃湿热瘀毒阻于经络、停于骨骼和经筋肌肉,急当清热解毒、祛瘀除湿、柔筋止痛。

③方药:

方选“王为兰清热解毒除湿汤”加减。

④处方:

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15g、虎杖15g、金银花15g、连翘15g、生白芍15g、生甘草10g,土茯苓20g、白鲜皮10g、牡丹皮10g、桂枝10g、制川乌10g、葛根20g、水煎服。

⑤方解:

本方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虎杖三味为君药。其中白花蛇舌草甘淡而凉,入胃、肝、大肠经,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有较强的消炎作用;半枝莲辛、苦、寒,归肝、肺、肾经,可清热解毒、化瘀利尿、凉血止血、利湿退黄,为治肝之经筋湿热之要药;虎杖酸凉入肝,可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中国医学大辞典》云其“压一切热毒”,治“风在关节、瘀血、血痛”。此三药合用,直入肝经,力达经筋关节骨骼肌肉,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化瘀除湿、活血止痛之效。

本方以金银花、连翘、生白芍、生甘草四味为臣药。其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透邪热于外,加强君药解毒清热之功;生白芍、生甘草酸以养肝体,甘以缓筋之急,酸甘化阴,柔筋止痛。此四药合用,使毒邪外达而肝体得护。

本方中土茯苓、白鲜皮、牡丹皮、桂枝、制川乌为佐药。其中土茯苓甘淡而平,功专解毒利小便、除湿利关节;白鲜皮气寒善行,可祛风胜湿、通关节利小便,给邪以出路;牡丹皮辛甘而寒,可凉肝清热、破瘀通脉,泻肝中之伏火,去血中之热毒,退骨蒸之烦热;桂枝、制川乌乃辛热之品,配大队清热解毒药中,一方面防热遏冰伏之弊,另一方面温通经脉,载寒凉之味达热毒聚集之处,而利关节止疼痛,腰骶膝关节疼痛非此不能解,湿痰浊气非此难以化。

本方中葛根解肌生津、引经达使,一方面解肌舒痉、透邪外达,另一方面引药直达脊柱为使药。全方共奏清肝解毒、化浊除湿、祛瘀消肿、舒筋蠲痹之功。

2、正虚邪恋缓解期:

①主症:

急性期过后,热毒未尽而正虚渐显,以肝阴不足、肝气不用为特征,主要表现为体倦乏力,脊柱腰骶疼痛,旋转俯仰不同程度受限,晨僵、胸痛或见口干、低热烦燥、舌淡红、脉弦细。

②治法:

当以养肝柔筋、缓急止痛,佐以清热解毒、逐瘀通络为治则。

③方药:

方选养肝柔筋解毒汤(自拟方)。

④处方:

生熟地黄各20g、何首乌20g、白芍30g、生薏苡仁30g、黄芪30g、葛根20g、甘草10g、忍冬藤30g、虎杖15g、山慈菇10g、威灵仙10g、蜈蚣2条、穿山甲10g,水煎服。

⑤方解:

本方以生地黄、熟地黄、何首乌、白芍为君药。其中生地黄甘苦而寒,可养阴生津、清热润燥、消瘀通络;熟地黄甘而微温,可滋肝肾、补真阴、生精血、填骨髓、荣筋骨;何首乌甘苦温,可补肝阴、养肝血、强筋骨、乌须发;白芍酸微寒,可养血柔筋、缓急止痛,清代柯韵伯云:“头痛项强、下连于背,牵引不宁,是筋伤于风也。白芍既能养肝柔筋,筋有所生,肝有所养,乃治本也,又通利脉络,缓急止痉”。此四药合用,可生精养血、养肝柔筋、清热通络、缓急之痛。

本方以生薏苡仁、黄芪、葛根、甘草为臣药,因《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即甘味具有缓解痉挛的作用,故用此四药缓解筋之急,舒筋展肌,阻断气血瘀滞致筋肉痉挛、痰湿瘀继生之恶性循环。其中生薏苡仁《神农本草经》记载其“甘微寒,主筋脉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黄芪《日华子本草》称其“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近代张锡纯认为黄芪还可补肝气;葛根味甘辛凉,为治疗颈项强直之专药,有起阴气而生津液、滋筋脉而舒其颈之功,同时引诸药直达病所;甘草可配白芍,乃芍药甘草汤之用。

本方中忍冬藤、虎杖、山慈菇清热解毒、祛瘀通络;威灵仙辛温祛风、胜湿止痛;蜈蚣、穿山甲逐瘀破结、解痉止痛。此六味共为佐药,临症可根据阴阳气血虚损不同,随症加减。

三、典型病案举隅

林某,男,29岁,于2008年5月15日初诊。主诉间歇性腰骶部及髋部疼痛10余年,近1个月来加重。症见弯腰驼背,步履艰难,整条脊柱及双髋僵痛,头颈旋转及俯仰受限,翻身困难,吸气及咳嗽时胸痛,以夜间及晨起为重;伴口干,身热心烦,舌苔黄厚而腻,舌质偏红,脉弦滑微数。

体格检查:驼背畸形,被动体位颈部左右旋转5°以内、前屈后仰皆为0°,胸廓活动度2cm,双侧4字试验阳性。

实验室检查:中性粒细胞15.8×10⁹/L,血沉48mm/h,HLA-B27阳性。

影像学检查:X线骨盆片示骶髂关节间隙模糊不清,关节下部脱钙;侧位片示椎体生理凹陷消失,呈四方椎。

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湿热毒盛型。

治法:清热解毒,除湿止痛。

处方: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15g、虎杖15g、金银花15g、连翘15g、生白芍20g、生甘草10g、土茯苓20g、牡丹皮10g、桂枝10g、制川乌10g、葛根30g、川牛膝15g,水煎服。

二诊:上药服10剂后,身热、心烦、身痛等明显减轻,头颈旋转度增大,但口干,舌淡红,苔微黄,脉弦细。此乃热毒减,邪气未尽,正虚已显。治以养肝柔筋、解痉止痛,佐以清热解毒。改处方为生地黄20g、生白芍30g、生薏苡仁30g、黄芪30g、葛根30g、甘草10g、忍冬藤20g、白花蛇舌草20g、虎杖15g、威灵仙10g、蜈蚣2条、制乳没各10g,水煎服。

三诊(2008年6月20日):前方服9剂后,脊柱僵硬感明显缓解,颈部左右旋转10°、前屈增加10°、后仰略好转,胸背痛减轻,骶髂及髋关节仍痛。查血沉25mm/h,中性粒细胞1.1×10⁹/L。继以前方去白花蛇舌草、制乳没,加熟地黄30g、穿山甲10g、川牛膝15g,水煎服。

四诊(2008年7月2日):上方服10剂后,胸背痛消失,骶髂及髋关节微痛,僵硬感明显缓解,行走自如,病情趋于稳定。继以上方去生地黄、忍冬藤,加制首乌20g,怀牛膝改为川牛膝30g,炒白芍改为生白芍30g。共6剂研末制成胶囊,每丸0.5g,每次6丸,1日2次。以图缓功。

五诊(2009年3月10日):复查驼背畸形已明显改善,颈部左右旋转达35°、前屈达40°、后仰达20°,胸廓活动度3cm;X线片示骶髂关节间隙模糊减轻,脱钙不明显。

四、结语

AS为本虚标实之证,本为肝肾亏损、先天不足,标为湿热瘀浊。其早期病在筋肉,属肝所主,病理特点为筋肉僵硬、痉挛拘急、筋脉失养、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故以调肝为治疗大法,据虚实而调之。而中晚期筋骨同病,当肝肾同医,辨证施治,不可拘于一法。

本文作者为福建省厦门市思明扶元堂中医康复门诊部马建国。

参考文献:

[1] 王为兰,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63-65.

1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