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膳食疗:辅助治疗风湿病

中医药膳食疗自古即有,它与中医中药一脉相承,是传统中医学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诸多疾病的辅助治疗中都起到了明确的效果。风湿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病、难治病,多属中医“痹证”范畴。目前对本病的治疗尚未有特效药,所以在中西医药物综合治疗的同时,辅以中医药膳食疗,充分发挥“药食结合”的优势,以达到“药借食力,食借药威”的目的,对于改善风湿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都大有裨益。本文以传统中医辨证为理论基础,结合笔者多年药膳食疗的临床经验总结,旨为探讨中医药膳食疗在风湿病中的辅助治疗效果。

一、中医药膳食疗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我们的祖先通过对不同食物的摄取,感受食物对身体的作用,逐渐认识到运用天然食物和药物疗伤健体、防治疾病的道理。我国的第一部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收载了许多既是药物又是食品的品种,如薏苡仁、大枣、芝麻、蜂蜜、核桃等,说明在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食物在治疗疾病中的一些作用。在《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属于药膳食疗的配方就有6首。而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的“当归羊肉汤”方更是沿用至今。

唐代孙思邈可谓是中医药膳食疗的集大成者,所著《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中,系统论述了食疗理论。他提出“夫为医者,当需知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瘥,然后命药”,并提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而“药性刚烈,犹若御兵”,故“若是能用食平疴,适情遣疾者,可谓良之”,将食疗的地位提高于药疗之上。他的弟子孟诜继承了他的观点,撰写了第一部关于食疗的专著《食疗本草》。后世医家也十分重视食疗的作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收集了200多种药用食物,并详细记载了其性味和功效。清代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袁枚的《随园食单》等,都是关于药膳食疗的专著。可见,中医药膳食疗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中医名家对药膳食疗理论均有继承和总结。

二、中医药膳食疗应遵循的原则

1、饮食应全面,营养均衡,不可偏食:

一般来说,除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外,风湿病的饮食是没有太多禁忌的,如瓜果、蔬菜、鱼、猪肉、鱼油、维生素、蜂蜜均可食用,以利于患者全面吸收营养。且宜选用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容易消化的食物,合理的营养搭配,满足患者机体营养及能量的需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2、应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

根据患者病情采用“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凉者温之”的治疗方法。一般来说,风痹患者宜用葱、姜等辛温发散之品;寒痹患者宜用胡椒、干姜等温热之品,并忌食雪糕、冰棍等冰冻生冷食物;湿痹患者宜用茯苓、冬瓜、薏苡仁等健脾祛湿之品;热痹患者宜用绿豆、冬瓜等,且不宜饮酒及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3、合理烹饪:

凡食疗物品,一般不采取炸、熬、爆等烹调方法,以免有效成分破坏,或使其性质发生改变而失去作用。应多采取蒸、炖、煮、煲汤等方法。风湿病的药膳多以“汤”为主,在现有的风湿病药膳品种中约占50%。通过煎煮可以使药物、食物的有效成分溶于汤中,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药膳也是一种膳食,故必须选择适宜的调味品和不同的烹制方法以矫除某些药物或食物的不良气味,使药膳气香味美,提高患者的食欲。故合理烹饪既可以使其美味可口,又可保持其药性。

三、风湿病药膳的常用食材

1、薏苡仁:

又称苡米,性平略凉,味甘,是一种粮食作物,具有清热祛湿、疏筋、缓解拘挛、除痹的功效。民间用于熬粥,食后清爽可口,既能清热,又能利湿通络,利关节,适用于关节肿痛、拘挛不利。长服久服,确有与用药相辅相成的效果。

2、木瓜:

又称铁脚梨,性平,味甘,具有平肝和胃、去湿舒筋的作用。既能熬粥,又可以炖汤,同样可用于关节拘挛不利,起到舒筋活络的效果。元代《王祯农书》也记载:“此物入肝,益筋与血,入药有绝功,以密渍,食甚益人”。

3、豆类:

黄豆性平,味甘,具有健脾祛湿、缓急止痛的作用。黄豆含有极为丰富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被誉为“植物肉”、“绿色奶牛”、“豆中之王”。正是由于黄豆营养成分丰富,因而它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其中之一便是可促进肌肉、骨骼、关节、肌腱的代谢,帮助修复病损。《神农本草经》曰:“生大豆,味甘平。涂痛肿,煮汁饮⋯⋯止痛”。大豆黄卷(即黄豆芽)主治湿痹筋挛膝疼。日本《动植物民间药》书中介绍,黄豆芽煎服可治疗筋痛拘挛、膝痛湿痹。此外,黑豆也可治疗风湿疼痛。将黑豆炒至半焦,泡入黄酒,将渣滤去饮酒,治疗关节酸痛甚验。以黑豆浸水出芽,对筋挛膝痛、湿痹(以湿邪为主的风湿痛)有良效。

4、百合:

百合性平,味甘,润肺清心,养五脏,祛风湿,用于风湿病清其余邪,扶正安神,调整气血诸不足,属于平补,可制羹、糕粥、菜肴等各种膳食。

5、白芥子:

就是芥菜子,可以制成芥末,用以菜蔬调味。白芥子性温,味辛,善走散,长于豁痰利气、祛痰,兼消肿散结,治风湿漫肿,内服外用皆宜,为软化痰核、消肿胀之药食两用之品。

6、山药:

古名薯蓣,性平,味甘,健脾胃、祛湿,可熬粥、制糕、做饼,既可清夏季热邪(热中夹湿),又能调理脾胃。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薯蓣丸”,又名“大山药丸”,就是以山药为主药的方子,既可祛风除湿,又能扶正补虚,此方补中寓散,补而不腻,对于虚劳夹风诸症有较好效果,治疗“风气百疾,虚劳诸不足”。

7、栗子:

栗子性温,味甘,除有补脾健胃作用外,更有补肾壮腰之功,对肾虚腰痛者,最宜食用。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曾说:“生食之,甚治腰脚不遂”。明代李时珍亦曾记载:“治肾虚腰脚无力,以袋盛生栗悬干,每旦吃十余颗,次吃猪肾粥助之,久必强健”。清代元福辑《经验方》介绍:“肾虚腰膝无力,以袋盛生栗悬干,每日空腹食七枚,再食猪肾粥,久必强健”,并认为风干之栗,胜于日曝;久煨之栗,胜于煮蒸。栗治风湿痛偏重于补虚,尤宜于老年人腰腿虚弱痿软,食用方法以煨熟少量慢慢咽嚼较好。此外,民间尚有介绍:将栗捣烂敷患处,可治疗筋骨肿痛。故于筋骨、经络风湿痹痛或腰膝无力极为有益。

8、胡桃:

胡桃性温,味甘,既能补肺止喘,又能补肾固精,还能润肠通便。适宜肾虚喘嗽、遗精阳痿、腰痛脚弱、小便频数、大便燥结之人服食。正如清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说:“胡桃,为滋补肝肾、强健筋骨之要药,故善治腰疼腿疼、一切筋骨疼痛。为其能补肾,故能固齿牙、乌须发,治虚劳喘嗽、气不归元、下焦虚寒、小便频数、女子崩带等症”。

9、鲈鱼:

鲈鱼又称花鲈、鲈子鱼,性平,味甘,既能补脾胃,又可补肝肾,益筋骨。明代缪希雍《本草经疏》曾有记载:“鲈鱼,味甘淡气平与脾胃相宜。肾主骨,肝主筋,滋味属阴,总归于脏,益二脏之阴气,故能益筋骨”。《嘉枯本草》认为:“鲈鱼,多食宜人,作蚱尤良”。凡肝肾阴虚,或脾虚胃弱者食之皆宜。

10、桑椹:

俗称桑果,性寒,味甘,具有补肝、益肾、滋阴的作用。明代兰茂《滇南本草》云:“桑椹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清代王孟英还说:“桑椹滋肝肾,充血液,健步履”。故肾虚之人,尤其是肾阴不足者食之最宜。

11、淡菜:

淡菜一般指贻贝,性平,味甘,具有补肝肾、益精血的功效。清代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中称它“补肾,益血填精”。明代倪朱谟《本草汇言》亦云:“淡菜,补虚养肾之药也,此物本属介类,气味甘美而淡,性本清凉,善治肾虚有热”。因此凡肾虚羸瘦、劳热骨蒸、眩晕盗汗、腰痛阳痿之人,食之最宜。波利尼西亚的渔民常年生活在气候十分潮湿的海岛上,却无风湿病患者,有研究认为与当地人常年喜欢吃淡菜的生活习惯有关。

四、“辨证施膳”辅助治疗风湿病

上文已提到,“辨证论治”是施药膳的重要特点。依据中医学理论,对每一病种都应做到“组药有方,方必依法,定法有理,理必有据”。不仅用药如此,在食物的选择上也是如此,必须运用辨证的方法和论治原则,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选药组方或选食配膳,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对于风湿病患者,应根据其不同病情、证候、体质、健康等情况,加以辨证分析,有区别地选择食物。下文依据食物的偏性及临床适用证,介绍几种常见证型的药膳:

1、清热疏风,通络除湿:

药膳:木瓜薏仁粥。

食材:木瓜10克、生薏仁30克。

制法:木瓜、生薏仁洗净后置小锅内,加冷水1大碗,小火慢炖至薏仁酥烂时,加白糖1匙,再烘烤片刻离火。

适应症:可辅助治疗湿热型风湿病,如银屑病关节炎的活动期;症见四肢关节红肿热痛、头重体痛、低热缠绵、咽干口苦、大便不畅、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涩。

2、祛风散寒,通痹活络

药膳:羊肉烧胡萝卜。

食材:羊肉500克、胡萝卜250克。

制法:将胡萝卜和羊肉洗净切片备用,羊肉同生姜3片共入热油锅翻炒5分钟,加入黄酒2匙、酱油、细盐和少量冷水,焖烧15分钟,盛入砂锅内,再加桂皮1块和冷水3大碗,旺火烧开后改用小火慢炖2小时,至肉酥烂离火。

适应症:可辅助治疗寒湿型风湿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活动期或过渡期;症见四肢关节漫肿冷痛、屈伸困难、畏凉喜暖、口淡、纳差、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暗晦苔白腻或水滑、脉沉细。

3、除湿宣痹,活血通络:

药膳:灵仙蜇皮汤。

食材:威灵仙15克、鸡血藤30克、白芥子12克、茯苓25克、鲜海蜇皮60克。

制法:用石灰明矾浸渍海蜇皮2小时,再用清水漂洗干净;白芥子、胡椒另用纱布包好;威灵仙、茯苓洗净;把全部用料一起放入瓦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2~3小时,调味即可。

适应症:可辅助治疗痰瘀型风湿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缓解期或过渡期;症见四肢关节肿胀着痛、身体困重、缠绵不己、口淡或甜、大便稀溏、舌晦红或紫暗苔白腻或水滑、脉细涩。

4、滋养肝肾,强筋健骨

药膳:杜仲爆羊腰。

食材:杜仲20克、羊腰2个。

制法:将杜仲洗净切丝,用盐水炒焦后,水煎取汁,冷却后加入水淀粉10克、生抽10克、胡椒粉、精盐及味精兑成调味芡水;羊肾洗净,破开后去除腺体,切除2.5厘米长花刀段,用水淀粉、生抽5克、料酒15克腌制;生姜洗净切片,葱洗净切段;砂锅内加入花生油30克,置武火上烧热,先放入生姜10克、葱10克爆香,再放入羊肾,迅速翻炒至断生后,倒入调味芡水,炒匀后即可食用。

适应症:可辅助治疗肝肾亏虚型(偏肾虚)风湿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的缓解期;症见腰膝酸痛、倦怠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5、益精补髓,祛风除湿:

药膳:桑枝板栗煲鸡。

食材:老桑枝60克、板栗300克、雌鸡1只约500克。

制法:将鸡去毛及内脏,与老桑枝、板栗同放入瓦锅加水适量煲汤,用食盐少许调味即可。

适应症:可辅助治疗肝肾亏虚型(偏肝虚)风湿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缓解期;症见腰膝及四肢关节酸痛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五、总结

中医药膳作为食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食疗这种方法,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深受广大风湿病患者的喜爱。但在食疗过程中,我们应结合病情辩证论治,究其病因采用祛风、散寒、除湿、清热诸法,后期久病多瘀多虚、肝肾不足之时,则应当补肝肾,益气血,攻补兼施,并结合患者口味及舌苔脉象变化调整食物,指导患者选择适宜饮食,以更好地发挥食疗的效果。

本文作者为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陈进春、邱明山、张怡燕。

附图:风湿病饮食宜忌

文章标签 :,
1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