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研究

收集2000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风湿病科住院的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病历共226例,统计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诱因、症状、舌脉、体征及中医证候等,旨在于分析AS患者的中医证候、致病因素的分布情况及中医证候与性别、年龄、病程的关系,研究广西地区AS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以指导临床辨证治疗。

结果显示,广西地区AS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依次是湿热痹阻证(32.30%)、邪郁化热证(19.47%)、瘀血阻络证(12.39%)、肾阴亏虚证(11.06%)、痰瘀互结证(8.41%)、寒湿痹阻证(7.96%)、肝肾不足证(6.64%)、肾阳亏虚证(1.77%),由此可见广西地区AS患者的中医症候以湿热痹阻证最为多见;AS各致病因素中,湿、热、瘀所占比例较大,是其最常见致病因素;不同性别AS患者的中医证候构成比例无显著差异;不同年龄段AS患者的中医证候构成比例亦无显著差异;但不同中医证候的AS患者在病程上存在差异,其中以痰瘀互结证病程最长,而且虚证的病程普遍较长。

正文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以中轴关节和肌腱、韧带、骨附着点的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以炎性腰痛、肌腱端炎、外周关节炎和关节外表现为临床特点,主要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及四肢关节,表现为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韧带、椎间盘的钙化,椎间关节和四肢关节滑膜的增生,最终发展为骨性强直。

本病属中医学的“腰痛”、“竹节风”、“历节病”、“痹病”、“大偻”等范畴,多由于人体脏腑功能偏颇,营卫气血失调,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热之邪的侵袭,使气血经络为病邪所阻,局部失于营养,而引起经脉、肌肤、关节、筋骨的疼痛、麻木、重着、肿胀、屈伸不利。在病变的发展和转归中,正虚邪侵,邪恋损正,如是反复,虚虚实实,终则筋挛骨损,关节畸变,腰背强直废用。且病程中随着阴阳偏胜、药食等因素的影响,易致内生之寒、热、湿邪及痰浊、瘀血等新的病理因素,使病情迁延难愈。

在AS的临床治疗上,西医主要予以传统的改善病情抗风湿药或生物制剂治疗以延缓病情进展,但可选择的药物不多,并且有一定的不良反应;而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使其在防治AS方面能灵活、个体化的用药,具有较大的潜力与优势。中医证候研究一直是相关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对于全面认识AS疾病的本质、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笔者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及现代流行病学理论的指导下,收集226例广西地区A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整理、统计学处理和综合分析后,阐明广西地区AS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旨在为进一步开展AS中医学临床研究和指导其临床辨证治疗奠定基础。

一、病例基本特征

收集2000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风湿病科住院的AS患者226例,其中男189例、女37例(男:女=5.1:1);年龄16~60岁,发病年龄13~45(24.98±10.05)岁;病程2~252(102.05±65.28个月

1、病因:

226例患者中,有家族史35例、外伤史11例、居处潮湿诱因10例、其余无明确病因可查。

2、地域:

226例患者均来自广西地区,其中桂东46例、桂南79例、桂西34例、桂北67例。

3、纳入标准:

226例AS患者的诊断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1],均有明确的中医证候诊断,且病史资料齐全。

4、排除标准:

本研究完全排除不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者;无明确的中医证候诊断者;病史及临床资料不全者;症状及舌象、脉象描述不清者;合并有其他原因引起的外周关节病者;合并有其他各系统严重疾病或慢性疾病者;近期合并有感染、出血及手术者。

二、研究方法

设计调查表,调阅既往住院病历,由专人填写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诱因、症状、舌脉、体征等;中医证候由2名副高职称以上专家结合病历描述的舌象、脉象和证型最后核定。

三、统计方法

数据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四、结果

1、AS患者的中医证候总体分布:

226例AS患者中,湿热痹阻证73例(32.30%)、邪郁化热证44例(19.47%)、瘀血阻络证28例(12.39%)、肾阴亏虚证25例(11.06%)、痰瘀互结证19例(8.41%)、寒湿痹阻证18例(7.96%)、肝肾不足证15例(6.64%)、肾阳亏虚证4例(1.77%)。

2、AS各致病因素的中医证候分布:

226例AS患者中,湿145例(64.16%)、热127例(56.19%)、瘀血92例(40.71%)、阴虚25例(11.06%)、痰浊19例(8.41%)、寒18例(7.96%)、风8例(3.54%)、气虚6例(2.65%)、血虚1例(0.44%)、阳虚4例(1.77%)。

3、不同性别AS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

226例AS患者的男女比例为5.1:1,但其中男、女性AS患者的中医证候构成比例并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详见表1。

4、不同年龄段AS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

226例AS患者以20~30岁年龄段居多,但其中不同年龄段AS患者的中医证候构成比例并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详见表2。

5、不同中医证候AS患者病程比较:

226例AS患者中,湿热痹阻证(81.18±65.39)个月、邪郁化热证(82.88±55.04)个月、寒湿痹阻证(81.88±49.61)个月、瘀血阻络证(96.47±48.74)个月、痰瘀互结证(144.78±68.16)个月、肾阴亏虚证(108.95±61.59)个月、肾阳亏虚证(120.85±60.32)个月、肝肾不足证(123.80±72.00)个月。

其中,湿热痹阻证、邪郁化热证、寒湿痹阻证三者间的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肾阳亏虚证与肝肾不足证两者间的病程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除此之外,其他中医证候之间的病程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其中以痰瘀互结证的病程最长,而且虚证的病程普遍较长。

五、讨论

《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广西地处祖国的南疆,日照时间长,气候炎热,而且降雨量多,江川河流小溪随处可见,天暑下逼,地湿上蒸,使得湿热之邪为四季的主导之邪气。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AS患者有着区别于全国其他地区的中医证候特点,因此掌握广西地区AS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将有助于临床辨证论治,提高AS治疗效果。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证的发病是由多种外邪相合外袭的结果,但主要以一种邪气为主导。本研究发现,广西地区湿邪与热邪是导致AS发病的主要邪气,辨证有湿邪和热邪的比例分别达64.16%和56.19%,除直接表现为湿热痹阻证、邪郁化热证、寒湿痹阻证等主要证候外,另有部分湿邪、热邪是以兼证的形式存在的。而瘀血证亦是如此,本研究统计的瘀血阻络证比例为12.39%,但总体辨证有瘀血者占40.71%,有相当多患者的瘀血证是以兼证形式存在,并且有瘀血证的患者病程普遍较长,这与邪气阻滞经络气血密切相关,临床施治时应当予以关注。

本研究中的226例AS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是湿热痹阻证、邪郁化热证、瘀血阻络证、肾阴亏虚证、痰瘀互结证、寒湿痹阻证、肝肾不足证、肾阳亏虚证。其中以湿热痹阻证最为常见,而寒湿痹阻证相对较少,这与广西地区的气候特点是相符的,也与一些研究南方地区AS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的文献报道相一致[2]。而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病变关节畏寒,得寒痛甚,但关节局部肤温较高,肿痛明显,舌红苔黄,此为邪已郁而化热。因广西地区的人体体质受环境影响,湿热偏胜者多见,故而邪从其化所致;此外从研究中也可见邪郁化热症多为16~30岁的青壮年,其正值阳盛气盛之体,故发病之时多从热化。

226例AS患者中,瘀血阻络证所占比例也相对较多,这与邪气痹阻经络的致病特点有关。随着病情的进展及病程的延长,瘀血阻络证痰瘀互结证逐渐增多,这与久病多瘀多痰的理论是相符合的。本研究还发现,在虚证中肾阴亏虚证所占比例较大,考虑主要是由于湿热偏甚者多,久则热盛伤阴所致。而在年龄较大的患者中,肾阴亏虚证所占比例也明显较多,这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年四十阴气自半也”不无关系。此外,肝肾不足证肾阳亏虚证比例相对较少,考虑与本病多发于青壮年男性,而青壮年男性以阳气偏胜者居多有关。但虚证的病程普遍较长,多出现在疾病的中后期或非活动期,这提示疾病日久,正气已明显耗损,或由于邪气渐衰,正虚之象逐渐显露。

本研究对于不同性别AS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研究显示,性别与AS发病关系密切,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5.1:1,与既往文献报道[2-5]基本相同。但其中男、女性AS患者的中医证候构成比例并无显著差异,这说明在中医证候的分布上,男、女性AS患者之间无特殊的选择性,只服从AS疾病的总体男女比例规律。因此,可推测不同性别患者的中医病因病机也是没有差异的。

六、小结

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广西地区AS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但由于一些客观条件所限,样本数量偏小,且不是多中心的研究,有待今后进一步在广西地区展开多中心、大样本的调查,使广西地区AS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研究规范化、客观化,以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但本研究仍可以提示,在广西地区应用中医药治疗AS时,多可从湿热论治,以清热祛湿为法,灵活运用活血化瘀药物以祛瘀通络,并需注意阴伤的表现;在AS疾病后期则应搜剔络中之痰瘀,并需注重补益肝肾以扶正。

本文作者为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陈延强。

参考文献:

[1] 张乃峥. 临床风湿病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2] 林昌松, 陈纪藩, 黄仰模, 等.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的调查研究[J]. 陕西中医, 2005, 26(6): 548-549.

[3] 陶庆文, 阎小萍, 金笛儿, 等. 强直性脊柱炎骨密度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探讨[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24(9): 843.

[4] 周雍明, 殷海波.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分布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6, 13(4): 16-17.

[5] 鲁士友, 王煌仁, 崇桂琴. 强直性脊柱炎的辨证论治与体质分类相关性研究[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31(4): 292-293.

文章标签 :
1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