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氮磺吡啶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其防治措施

柳氮磺吡啶(SASP)是目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常用药物,同时也广泛应用于强直性脊柱炎(AS)、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治疗。由于柳氮磺吡啶存在诸多不良反应,多年来其临床应用往往受到限制。本文拟对柳氮磺吡啶的不良反应特点,及其在肝脏、肾脏、中枢神经系统、皮肤黏膜、血液系统等方面的临床表现进行论述,并对其防治措施进行归纳和总结,旨在于规范柳氮磺吡啶的用药剂量及联合用药方案,为临床医生更加合理用药、临床药师进行药学监护,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正文

柳氮磺吡啶(SASP)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已有60多年的历史,现在也仍是临床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线药物。柳氮磺吡啶也广泛地应用于风湿性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AS)、类风湿性关节炎(RA),以及消化道疾病如炎性肠病(IBD)等的治疗[1]。但患者服药后产生的诸多不良反应,限制了柳氮磺吡啶在临床上的进一步应用。笔者拟对柳氮磺吡啶的不良反应特点、临床表现及其防治措施,作出综述式总结。

一、不良反应的特点

柳氮磺吡啶为磺胺类抗菌药,属口服不易吸收的磺胺药,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药物,口服大部分能到达结肠,经结肠内细菌分解为5-氨基水杨酸(5-ASA)和磺胺吡啶(SP)。5-氨基水杨酸可抑制细胞内氧自由基的形成,以及抑制肥大细胞放大炎症的作用,进而发挥其抗炎症效应;而磺胺吡啶则对肠道菌群显示微弱的抗菌作用。但由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往往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同时柳氮磺吡啶本身尚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因此反而抑制了肠道内细菌对柳氮磺吡啶的分解作用,使得5-氨基水杨酸在结直肠内的浓度不高,疗效亦不理想。因此,近来已有丙烯酸树脂包裹的控释型5-氨基水杨酸投入临床使用,且疗效更好[2]。

随着柳氮磺吡啶临床应用的增多,其不良反应也呈多面性。柳氮磺吡啶产生的恶心、呕吐、厌食、消化不良等诸多不良反应,与其分解产生的磺胺吡啶的血药浓度有关;而高铁血红蛋白症、溶血性贫血等另一类高敏反应,则可能与磺胺吡啶的羟基化代谢产物有关[3]。因此在临床上,可将柳氮磺吡啶的不良反应划分为两大类[4-5]:一类与柳氮磺吡啶的服用剂量(>4g/日)及其分解产生的磺胺吡啶的血药浓度(>50μg/ml)有关,如恶心、呕吐、厌食、消化不良、腹痛、头痛、眩晕等常见;另一类为特异质或高敏反应,可能与磺胺吡啶的羟基化代谢产物有关,如非特异性斑丘疹、发热等较常见。

二、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其防治措施

1、肝脏损害:

柳氮磺吡啶为磺胺类药,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首选药物,口服后少部分药物在胃和上部肠道吸收,大部分药物进入远端小肠和结肠,在肠道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5-氨基水杨酸和磺胺吡啶,起到抗菌、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时彩燕[6]报道显示,1例患者口服柳氮磺吡啶后导致药物性肝炎,因此建议患者服药期间定期检查肝功能、血常规等,以便及时发现该药引起的不良反应。

2、肾脏损害:

柳氮磺吡啶引起的肾脏损害主要表现为结晶尿、血尿和管型尿。熊秀莲[7]报道显示,1例患者口服柳氮磺吡啶后出现肉眼血尿,建议服药期间应多饮水,以防止结晶尿发生,必要时亦可同服碳酸氢钠片等碱化尿液的药物。此外,治疗中应例行尿常规检查,建议每周2次,如果发现结晶尿或血尿时给予碳酸氢钠及大量饮水,直至结晶尿和血尿消失。而失水、休克和老年患者服用柳氮磺吡啶易致肾损害,因此应慎用或避免使用该药。

3、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偶可发生,表现为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幻觉、欣快感或抑郁感。钟湧江等[8]报道,1例患者服用柳氮磺吡啶30分钟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精神障碍症状,立即予以停服柳氮磺吡啶,并碱化尿液,促排泄,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当晚睡眠佳,次日晨起精神正常。此后患者未再服柳氮磺吡啶,亦未出现上述精神障碍症状。究其原因,柳氮磺吡啶属磺胺类抗菌药,口服不易吸收,存在肠肝循环,大剂量应用可有毒性反应。而该例患者每日4g服用剂量,应按时休息及监测,但患者服药期间仍长时间工作,饮水量不够,致血药浓度一时性过高而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因此,对需口服柳氮磺吡啶的患者,用药期间应多饮水,保持高尿量,必要时加服碱化尿液的药物。此外,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若出现异常情况需立即停药处理。

4、皮肤黏膜损害:

口服柳氮磺吡啶引起的皮肤黏膜不良反应,较多表现为药疹,严重者可发生渗出性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和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性皮炎等。郝震锋等[9]报道1例患者服用柳氮磺吡啶1周后,发生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立即停用柳氮磺吡啶,采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30mg每日1次,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3周后改为口服泼尼松60mg每日1次,并逐渐减量;同时给予积极的对症支持治疗,按大面积烧伤护理原则护理皮肤,并注意防止感染、电解质紊乱及其它并发症,该例患者经上述治疗28天后痊愈出院。

王维等[10]报道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因病情加重入院治疗,给予中药及柳氮磺吡啶,在用药至第15天时,患者出现全身皮疹伴瘙痒,立即予以停药,并给予抗变态反应治疗。停药后第3~4周患者全身皮肤出现疱疹,部分融合成片、成水疱,口腔、双眼、生殖器出现糜烂,继续给予大剂量激素和抗生素治疗、局部湿敷,并加强无菌护理、支持疗法、补充液体。1周后患者未再发新水疤,口腔黏膜脱落、出血,双睑红肿,给予对症治疗。2周后患者全身皮肤疱疹逐渐吸收,口腔及双眼症状逐渐好转,体温恢复正常。柳氮磺吡啶出现上述严重皮肤黏膜损害的概率较小,一旦出现危害严重,建议临床使用该药时应谨慎提防。

5、血液系统不良影响:

柳氮磺吡啶对血液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表现为咽痛、发热、苍白和出血倾向。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使用该药后,易发生溶血性贫血及血红蛋白尿,在新生儿和幼儿中较为多见,可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甚至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可引起新生儿、小儿溶血性贫血及血红蛋白尿,并可引起黄疸、肝肾损害、恶心、呕吐、胃纳减退、腹泻、头痛、乏力等[11]。因此,对于磺胺类药物过敏者、孕妇、哺乳期妇女、2岁以下小儿应禁用柳氮磺吡啶。

6、其它不良影响:

柳氮磺吡啶经吸收、分解后的活性成分为5-氨基水杨酸,磺胺吡啶部分是载体分子,但其不良反应多由磺胺吡啶引起,约30%患者不能耐受柳氮磺吡啶而产生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或头痛等不良反应。磺胺吡啶部分还可引起变态反应,包括皮疹、发热、粒细胞缺乏、胰腺炎、肾炎、肝炎、继发改变精子发生短暂的男性不育症[12]。

三、结语

柳氮磺吡啶是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最有效药物,可控制约70%的疾病活动并诱导缓解[13];但仍有约30%患者口服柳氮磺吡啶后,会产生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或头痛等不良反应[14]。笔者根据多年研究认为,遗传、免疫、感染因素可能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发挥主要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遗传原因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基础,自身免疫损伤是其致病的关键,而精神、感染、过敏等因素可能是其发病的诱因[15]。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上有慢性迁延性、反复发作性、较难根治的特点,组织学上可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细胞渗出、黏膜结构破坏、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腹泻和消化功能失常,病情严重者可伴有肠外或全身表现,甚至发生癌变[16]。因此柳氮磺吡啶在临床应用中,医生、药师应加强对其不良反应的认识,规范、合理、准确地使用柳氮磺吡啶,以保证用药安全。

本文作者为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药剂科吕超智。

参考文献:

[1] 侯志铎, 肖征宇. N-乙酰基转移酶2基因多态性与柳氮磺吡啶药物效应的相关性[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7, 7(12): 942-944.

[2] 陈耀明. 柳氮磺吡啶与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 (美常安胶囊) 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观察[J]. 西南军医, 2007, 9(4): 32-33.

[3] 孟珺, 刘丽娟, 刘玉琴, 等. NAT2基因多态性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安全性的关系[J]. 中国药师, 2009, 12(8): 1008-1010.

[4] 蒋明, David Yu, 林孝义, 等. 中华风湿病学[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4: 1753-1755.

[5] Kumgai S, Komada F, Kita T. N-acetyltransferase 2 genotype-related efficacy of sulfasalazine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arthritis[J]. Pharm Res, 2004, 21(2): 324-329.

[6] 时彩燕. 口服柳氮磺吡啶致药物性肝炎1例报告[J]. 山东医药, 2003, 43(34): 27.

[7] 熊秀莲. 柳氮磺吡啶致血尿1例[J]. 中华风湿学杂志, 2000, 4(2): 96.

[8] 钟湧江, 袁锦坤, 陈剑洪, 等. 柳氮磺吡啶所致精神障碍1例[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7, 17(4): 266.

[9] 郝震锋, 杨蓉娅, 敖俊红, 等. 柳氮磺吡啶致大疱性表皮松解药疹1例[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7, 23(7): 633.

[10] 王维, 汲泓. 柳氮磺吡啶致严重皮肤黏膜损害[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6, 8(2): 136.

[11] 许正闯. 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临床疗效观察[J]. 医学信息 (中旬刊), 2010, 5(9): 2390.

[12] Femandez J, Sala M, Panes J. Acute panceratitis after long-term 5-aminosalicylic acid therapy[J]. Am J Gastroenterol, 1997, 92(12): 2302-2303.

[13] 陈劲勇, 周志光, 王跃平, 等. 柳氮磺吡啶加中药与单用柳氮磺吡啶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疗效比较[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3, 22(5): 287-288.

[14] Schroeder KW. Role of mesalamine in actue and long-term treatment of ulcetative colitis and its complions[J]. Scand J Gastroenterd Suool, 2002, (236): 42-47.

[15] 郑芝田. 胃肠病学[M]. 第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25.

[16] 王宏晋, 陈文英. 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8, 8(3): 243-244.

1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