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克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两种输液滴速调节方法的应用对比
本文旨在阐述使用类克(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两种输液滴速调节方法的应用对比,即类克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药液滴速控制方法”与本次实验的“均匀滴速控制方法”,以期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简捷的类克输液治疗方法,便于今后临床操作使用。本实验选用类克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122例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1例次。其中对照组采用类克推荐的“药液滴速控制方法”,实验组采用“均匀滴速控制方法”,进而对比两组患者的输液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满意度与护士满意度等指标。对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提高,且护士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实验证实“均匀滴速控制方法”在类克输注中应用方便、安全、简捷、护患满意度更高,值得推广。本文作者为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与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医师,以下为正文。
正文
类克(infliximab,英夫利单抗)是一种特异性阻断α肿瘤坏死因子的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通过结合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可溶性和膜结合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TNF-α与受体的结合,从而阻断TNF-α的信号传导以及随后的病理作用[1]。强直性脊柱炎(AS)是由于身体的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产生过量的TNF-α,使用类克可以很好地减少炎症反应,阻止病情发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为探索方便、安全、简捷、护患满意度更高的类克输注方法,本实验将两种输液滴速调节方法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008年9月~2010年8月,选择在本院使用类克治疗,且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CR)提出的AS诊断标准的患者共122例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1例次,男56例次,女5例次,年龄16~55岁,平均29.23岁;对照组61例次,男54例次,女7例次,年龄17~53岁,平均28.7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用药指征,且排除各种急性或慢性活动性感染、心肺疾患、过敏体质;同时两组的性别、年龄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①药物:患者在类克(美国强生公司西安杨森制药)使用前30min均予异丙嗪12.5mg肌肉注射,地塞米松5mg静脉推注,予100ml生理盐水开放静脉通路。类克200mg注入250ml生理盐水中,输注结束再用100ml生理盐水冲管。
②输液器选择:均使用杨森公司统一的带有恒速调节器的输液皮管。
③输液滴速:对照组采用类克药品说明书推荐滴速调节;实验组全程采用100ml/h的均匀滴速调控药物滴注。
3、观察指标:
①输液反应:观察患者输液过程中及输液后12h内有无呼吸困难、面色潮红、头痛和皮疹。
②注射相关性反应:观察患者输液过程中穿刺部位有无皮疹、发红或肿胀。
③全身变态反应:观察患者输液过程中有无严重皮疹、荨麻疹、面部及手足肿胀、呼吸或吞咽困难。
④感染:通过随访观察至患者用药后3d,有无体温>37.5°C、浑身不适、排尿烧灼感、咳嗽、口腔问题等。
⑤输液时间:从250ml类克稀释液输注开始至输注结束。
⑥患者满意度: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
⑦护士满意度: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
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χ²检验。
二、结果
见表1、2。从表中可见,2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满意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实验组的护士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三、讨论
类克的主要成分为英夫利西单抗,辅料包括蔗糖、聚山梨酯80、磷酸二氢钠(或磷酸二氢钠一水合物)、磷酸氢二钠(或磷酸氢二钠一水合物)。本品患者耐受性较好,王振杰等[2]报道英夫利西单抗治疗36例难治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只有1例注射后出现输液反应,经对症治疗后缓解,余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戈兰等[1]报道11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注射英夫利西单抗,只有1例患者出现输液反应、1例患者出现全身变态反应。
1、输液反应:
输液反应的影响因素包括致热源、药物、杂质、药液温度过低、药液浓度过高及输液速度过快等。在配药前,应按照“三查七对”的原则认真检查药液的质量、包装、剂量、批号和有效期。配药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原则,药物的密封瓶使用75%的酒精乙醇消毒,使用配有21号(0.8mm)或更小针头的注射器,沿药物的瓶壁注入10ml注射用水,通过旋转药瓶使药物充分溶解,从250ml生理盐水中抽出与溶解类克的注射用水相同体积的液体量,再将类克的溶液全部注射到该输液瓶中,倒置输液瓶,轻轻摇晃后检查溶液有无不透明颗粒、变色或其他物质。两种输注方法均在药物相同、药液温度相同的前提下,通过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药物的配置,可以有效地减少致热源和杂质。而药物的浓度维持0.4~4mg/ml之间,符合用药的要求。两组输液时间分别为123min和150min,符合说明书中要求2h以上。所有患者均排除心肺疾患,其中对照组输液滴速(33.3滴/min),比正常成人输液滴速(40~60滴/min)慢,因此可以排除因滴速过快导致的输液反应。
2、注射相关性反应:
因为该药物价格昂贵,护患双方均持慎重态度。所有患者均选择粗、直、弹性较好的静脉,确保输液流速,同时输液过程中患者制动,保证局部无渗出,能够有效地防止注射相关性反应的发生。对照组有1例患者在穿刺部位局部皮肤发红、轻度肿胀,经严密观察,因无特殊不适,均未作特殊处理。
3、全身变态反应:
所有患者均排除过敏体质,在输液前30min常规使用异丙嗪12.5mg+地褰米松5mg预防全身变态反应的发生。对照组有1例患者在输液开始13min出现胸闷、手臂穿刺部位、腹部皮疹及面部搔痒,立即停止输注,给予异丙嗪25mg肌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40mg静脉滴注及吸氧等处理,10min后患者症状缓解,经严密监护下继续输注,未再有特殊不适。类克是一种蛋白质,在输注前应认真排查患者是否对鼠源蛋白或蛋白其他成分过敏,同时在输注过程中必须使用输液装置上配备的无菌、无热源、低蛋白结合率的滤膜(孔径≤1.2μm),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重视患者的主诉,及时发现变态反应的出现。
4、感染:
经过随访观察发现,对照组有1例患者用药后第3天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实验组有1例患者在用药后第2天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和1例患者用药后第5天发生尿路感染。究其原因均与患者疲劳、受凉有关,经过休息和消炎补液,2周后均缓解。输液前严格排查感染的症状和诱因是预防感染的重要因素,根据用药前检查的体温变化、血常规、尿常规、全胸片,可以有效地排除感染。输液前后指导患者防寒保暖、加强个人清洁卫生、多饮水、进食含维生素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可以很好地减少感染的发生。
5、输液时间:
从类克开始使用至结束,对照组使用了123min,实验组使用了150min,均符合说明书中要求2h以上。
6、患者满意度:
由于类克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阻止关节的损害,且价格昂贵,不在医保范围,患者对其使用时关注度非常高。23.4%的患者认为护士频繁地调节滴速会让自己有紧张感,而均匀的滴速让自己紧张感减轻。5.1%的患者认为对照组在输液最后30min内,输液滴速达到250ml/h时,让人有心慌、不舒适的感觉。
7、护士满意度:
92.4%的护士认为在巡视次数不变的情况下,实验组的滴速控制比对照组的滴速控制工作量低,同时对照组的滴速控制时间使操作者有紧张感,且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因素的影响。83.6%的护士认为实验组比对照组更能减轻患者的不自在感。
四、结语
强直性脊柱炎作为一种“不死的癌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类克作为近年来用于炎性关节病治疗的有效药物,对AS患者的症状控制和病程缓解具有明显的功效,目前已作为一种治疗AS的常用药物在临床普遍应用。但类克推荐的滴速调控方法较繁琐,本院使用均匀滴速控制输注类克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经验证明,均匀滴速控制对比推荐药液滴速控制,两者在短期不良反应的影响方面无明显差异,而使用均匀滴速控制输注时,患者满意度提高,且护士满意度明显提高。均匀滴速控制输注类克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具有方便、安全、简捷、护患满意度更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戈兰,方蘅英,李薇. 117例强直性脊柱炎病人注射英夫利西单抗的观察及护理[J]. 全科护理,2009,(26):2359-2360.doi:10.3969/j.issn.1674-4748.2009.26.005.
[2] 王振杰,李平.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难治性类风湿性关节炎36例疗效观察[J]. 临床医学,2009,(10):49-50.doi:10.3969/j.issn.1003-3548.2009.10.029.
[3] 陈欢乐,李素蘋.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护理[J]. 护理与康复,2010,(4):358-359.doi:10.3969/j.issn.1671-9875.2010.04.047.
[4] 殷彤,陈友光,董振香,等. 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J]. 中国新药杂志,2009,(11):978-980.doi:10.3321/j.issn:1003-3734.2009.11.003.
[5] OLSEN N J, SSTEIN C M. New drugs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J]. 2004,350(21):2167.
[6] GARRISON L, MCDONNELL N D. Etanercept:therapeutic use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J]. 1999,58(Suppl 1):165.
[7] D’HAENS GR. Infliximab as disease-modifying therapy.[J]. Europe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2003,3(3):233-237.
[8] VANDER HEIJDE D, DIJKMANS B, GEUSCNS P,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fliximab in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results of a 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 trial(ASSERT)[J]. 2005,52(02):582.
[9] HARRIMAN G, HARPER L K, ACHAIBLE T H. Summary of clinical trial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using infliximab,an anti-TNF-a treat-ment[J]. 2000,343(22):1594.
强友如有疑问,请在评论区留言。或扫描站点二维码,加入301AS强友微信群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