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伴发周围神经病变1例报告
患者,男性,38岁,2004年8月因“双下肢麻木、无力4个月”为主诉于我院就诊。患者既往有强直性脊柱炎(AS)病史8年,入院前4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膝关节以下麻木,随后出现足尖无力感。患者曾于外院就诊,给予扶他林、甲氨喋呤、柳氮磺吡啶治疗后无明显好转,遂转入我院诊治。
入院查体:体温37.2°C,脉搏72次/分,血压120/70mmHg;心肺无异常,肝脾肋下未扪及肿大;双上肢肌力正常,双下肢近端肌力V级,远端肌力IV级,四肢肌张力稍低,四肢腱反射不能引出,无确切感觉障碍。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2.2×10⁹/L,血红蛋白151g/L;电解质氯108.3mmol/L,钾4.3mmol/L,钠138.2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正常;甲状腺功能检查正常;血清补体C3 1.0g/L,补体C4 0.2g/L,C反应蛋白3.4mg/L;HLA-B27阳性,类风湿因子阴性;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SSA、抗SSB、抗核抗体均阴性。
辅助检查:脑脊液蛋白0.8g/L,脑脊液有核细胞数正常,脑脊液免疫球蛋白G 46.3mg/L,脑脊液白蛋白674mg/L,脑脊液寡克隆带阴性,脑脊液pH 7.0;肌电图示周围神经源性损害;左腓神经活检示慢性轻度轴索性神经病变。
影像学检查:腰椎、骨盆X线片示腰椎骨质未见异常,双侧骶髂关节中下份见局限性密度增高,关节间隙变窄融合;骶髂关节CT示双侧骶髂关节间隙不均匀变窄,部分间隙消失融合,关节面毛糙,部分关节面骨质呈小囊样缺损,关节面部分硬化增生,相邻软组织未见肿胀;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左房增大,左室舒张功能降低,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
诊断:根据患者病史、查体、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考虑为强直性脊柱炎(AS)伴发周围神经病变。
治疗:入院后对症给予扶他林、正清风痛宁;营养神经给予弥可保、胞二磷胆碱;抗免疫治疗给予柳氮磺吡啶每日3次、每次0.5g,后改为每日2次、每次1.0g;间断给予环磷酰胺400mg静脉滴注隔日1次,总量至6克后改为400mg静脉滴注每月1次;甲基强的松龙500mg静脉滴注每日2次,6天后改为强的松60mg每日1次,以后逐渐减量。
随访:治疗2月后,患者双下肢麻木、无力感明显好转,病情稳定;查体示双下肢近端肌力V级,远端肌力V级,四肢腱反射对称存在。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风湿免疫性疾病,多发生于年轻男性群体。本病例血清钾正常,排除低钾血症所致的肌肉软弱无力;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正常,排除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甲状腺功能检查正常,排除甲亢性肌病;但本病例有四肢对称性麻木、无力,肌电图示周围神经源性损害,左腓神经活检示慢性轻度轴索性神经病变,故考虑为强直性脊柱炎(AS)伴发周围神经病变。
轴索变性是一种重要病变,由神经的缺血性损害引起;轴索变性的程度则取决于血管疾病的活动度,在各种活动性血管疾病中大多出现明显的轴索变性,而本病例周围神经病变的原因可能与血管炎有关。目前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SpA)伴发血管炎的国内外报道较少,大多为个案报道。
风湿免疫病伴发周围神经损害多发生于疾病的活跃期,临床主张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可取得一定疗效。本病例为AS伴发周围神经病变,我院给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显示有效。但是本病例的周围神经病变是AS的并发症,抑或是同一个体发生的两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尚有待进一步的病例积累加以研究。
本文作者为四川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程佳、刘建。
参考文献:略
强友如有疑问,请在评论区留言。或扫描站点二维码,加入301AS强友微信群讨论。